詩人大全
[明代] 盧大雅
盧大雅,貴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詩為顧元等所稱道。吳伯理,號巢云子,龍虎山道士。永樂(1403~1424)中任上清宮提點。隨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訪張三豐,入蜀居鶴鳴山。博通經(jīng)史,工詩文,精篆隸,亦能作枯木竹石。
[明代] 黃璉
黃璉,字仲湖。開建(今廣東封開縣)人。明神宗萬歷九年(一五八一)貢生,授訓導,署臨高,升興化教授。轉貴陽,修黔志,署州篆,創(chuàng)學宮。有《借壺軒詩》、《莆口編》、《麥新編》、《華陽洞稿》。清康熙《開建縣志》卷八有傳。
[明代] 張澯
(1462—1519)廣西平南人,字仲湜,號涇川。成化十四年進士。授編修、侍講、侍讀學士。正德間累官至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剛正廉介,不阿附內(nèi)閣諸重臣。詩文力追古人,所著甚富。
[明代] 蘇平
浙江海寧人,字秉衡,號雪溪。永樂中舉賢良方正,不就。工詩,少時作《繡鞋》詩,人呼為“蘇繡鞋”。論詩甚嚴。景泰中,與弟正游京師,與劉溥、湯胤績等常相唱和,稱景泰十才子。著有《雪溪漁唱》。
[明代] 張九一
(1533—1598)明河南新蔡人,字助甫,號周田。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授黃梅知縣,擢吏部驗封主事。為湖廣僉事時,景王赴封地,過岳陽?;鹿傧虻胤叫杷骶蘅睿鹪S之,約至蘄黃付款。夜使數(shù)百人舉火大噪于河邊?;鹿俅髴郑庵廴?。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嘉靖中結詩社于京師,與余曰德、魏裳、汪道昆、張佳胤稱后五子。有《綠波樓詩集》、《朔方奏議》。
[明代] 徐延壽
字存永。閩縣(福建省福州市)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學者。藏書家徐火勃 子。明諸生,明亡不仕,與許友、陳浚號稱“閩中三才子”,名冠一時。有《尺木集》。其“紅雨樓”藏書聞名四方。其父卒后,承父志,讀父所遺留藏書,益加購藏。家有書樓名“鰲峰”,至延壽時,改稱“鰲峰書舍”,牙簽四周。藏書之富,當?shù)責o人可比。另有唐代詩人徐延壽,江寧人,唐開元間處士?!度圃姟肥掌湓娙?。
[明代] 謝遷
(1449—1531)明浙江馀姚人,字于喬,號木齋。成化十一年進士第一,授修撰。累遷左庶子。弘治初,與日講,帝屢稱善。八年入內(nèi)閣參預機務,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劉健、李東陽同輔政。秉節(jié)直亮,見事尤敏,時人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之稱。武宗嗣位,請誅劉瑾不納,致仕。旋被誣奪職,瑾誅,復職。致仕。世宗即位,即遣使慰問。嘉靖六年,再起入閣,僅數(shù)月,以老辭歸。卒謚文正。有《歸田稿》。
[明代] 張?zhí)熨x
張?zhí)熨x(一四八八—一五五五),字汝德,號葉岡,別號愛梅道人。興寧人。少負才名,從湛甘泉游,聞性命之學。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貢生,為縣令祝枝山所賞識。嘗講學于崇正書院,凡三修縣志,并與修《廣東通志》及《武宗實錄》。由拔貢任瀏陽丞,署縣事。以病乞歸。年六十七。有《葉岡詩集》四卷。清咸豐《興寧縣志》卷九有傳。張?zhí)熨x詩,以明嘉靖刊本《葉岡詩集》為底本。
[明代] 李如一
(1557—1630)明常州府江陰人,本名鶚翀,后以字行,更字貫之。諸生,多識古文奇字,早謝舉業(yè),家世力耕。好購書,積書日益,仿宋晁氏、尤氏目錄,自為銓次,發(fā)凡起例。補闕正訛,校讎同異,雖病不輟,嘗助錢謙益撰《明史》。
[明代] 田藝蘅
浙江錢塘人,字子藝,田汝成子。以貢生為徽州訓導,罷歸。作詩有才調(diào),博學能文。為人高曠磊落,性放曠不羈,好酒任俠,善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為謫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藝集》。
[明代] 林熙春
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陽龍溪寶隴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繼亡故,家境中落,全憑嫂嫂撫養(yǎng)成人。但據(jù)志書所載,林熙春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中進士后,授四川巴陵縣令,不久即“以內(nèi)艱歸”。所謂“內(nèi)艱”,即母喪(按,俗稱父喪為外艱,母喪為內(nèi)艱,統(tǒng)稱丁憂,丁艱)。據(jù)此,乃母似應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當然,這也不排除林熙春視嫂為娘的可能。據(jù)稱,林熙春為報答嫂恩,登第后還特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養(yǎng)烏耳鰻,抵今池塘尚在。
[明代] 鄺元樂
鄺元樂,字仲和。南海人。早年從學于湛若水。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舉人。歷官江南廣德州、廣西郁林州、山東寧海州知州。為官潔己愛民,執(zhí)法不阿,清鯁不屈,治行稱最。晚年解組歸里,設教羊城,與龐嵩等為講學之會,繼湛若水發(fā)明心性之學。復與黎民表等結詩社唱和。有《郁州集》、《五嶺文集》。
[明代] 譚大初
譚大初,字宗元,號次川。始興人。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進士。初授工部主事,歷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嘗力薦海瑞。卒年七十五。著有《次州存稿》。《明史》卷二○一、清溫汝能《粵東詩?!肪矶牡扔袀?。
[明代] 王漸逵
(1498—1559)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yǎng)母請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廣州,適有詔,養(yǎng)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后復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明代] 張本
(1367—1431)明山東東阿人,字致中。洪武中以國子生為江都知縣。燕王兵至揚州,迎降,升知府。累進刑部侍郎。宣德初為南京兵部尚書。廉介有執(zhí)持,時號窮張。尚刻少恕,錄漢王高煦黨,脅從者多不免。
[明代] 韓晟
韓晟,字寅仲。博羅人。鳴金長子。明神宗萬歷十九年(一五九一)舉人,授浙江遂安令,解組歸,隱城東別墅。有《書云臺稿》、《雁木稿》、《燕市稿》諸集。清乾隆《博羅縣志》卷一二、道光《廣東通志》卷七五。
[明代] 潘之恒
潘之恒(約1536—1621)字景升,號鸞嘯生,冰華生,安徽歙縣、巖寺人,僑寓金陵(今江蘇南京)。嘉靖間官至中書舍人。明代戲曲評論家、詩人。明嘉靖年間,官至中書舍人,得汪道昆保薦,入“白榆社”。與湯顯祖、沈璟等劇作家交好。曾從事《盛明雜劇》的編校工作。撰有《敘曲》、《吳劇》、《曲派》等劇評,均收入《亙史》、《鸞嘯小品》兩集中,撰有詩集《涉江集》。晚年,與黃山結下不解之緣,在黃山湯泉附近建“有芑堂”,廣邀賓朋、名人游黃山,使黃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萬歷年間重編黃山志,取名《黃?!?,隨撰隨刻,至去世未完稿。
[明代] 鄭經(jīng)
鄭經(jīng)(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鄭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昵稱“錦舍”,籍貫福建泉州,延平王鄭成功長子,臺灣明鄭時期的統(tǒng)治者,襲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鄭經(jīng)曾經(jīng)多次參與鄭成功的戰(zhàn)事。鄭成功病逝承天府時,鄭經(jīng)人在廈門,聞叔父鄭襲準備繼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來臺灣弭平鄭襲,自稱“招討大將軍世子”??滴醵辏?681年)3月17日,鄭經(jīng)于臺灣承天府去世,終年40歲,謚號文王。
[明代] 魏際瑞
(1620—1677)明末清初江西寧都人,初名祥,字善伯。明諸生。明亡,其父魏兆鳳削發(fā)為僧,隱后翠微峰,題所居為“易堂”,不久即死。際瑞與弟魏禧、魏禮及彭士望等居翠微峰,號“易堂九子”。常游食四方,屢入將帥幕府??滴跏辏钋鍘浾軤柨厦f降吳三桂將韓大任,為大任所殺。有《魏伯子文集》。
[明代] 丘吉
浙江歸安人,字大佑,號執(zhí)柔。性澹約樸素,動遵矩矱。游眺吳越山水間,飄然遠俗。善古文,尤長于詩,以溫庭筠、李義山為宗。號為湖州詩人領袖,唐惟勤、張子靜繼之。有《執(zhí)柔集》。
[明代] 韓宜可
明浙江山陰人,字伯時。洪武初,以薦授本縣教諭。轉楚王府錄事。擢監(jiān)察御史。為人正直,糾彈不避權貴。嘗于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jié)侍帝坐,從容燕語時,前出彈章,劾三人恃功怙寵,內(nèi)懷反側。帝怒,叱為快口御史,下錦衣衛(wèi)獄。尋得釋。出為陜西按察司僉事。屢疏陳政事,多數(shù)報可。后坐事將受刑,太祖親自審問,得免。未幾,罷歸。再起,撰詔稱旨,特擢山西右布政使。尋以事謫安南。建文初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
[明代] 黃佐
(1490—1566)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yǎng),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為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秘。卒,贈禮部右侍郎,謚文裕。
[明代] 黃鉞
(?—1403)明蘇州府常熟人,字叔揚。建文二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以丁憂歸。燕王起兵南下,方孝孺問以蘇、常、鎮(zhèn)江形勢,后皆如所料。燕軍破京師,鉞杜門不出。成祖召為戶科給事中,中途投水死,以溺死上報,家屬得免禍。
[明代] 鄺日晉
鄺日晉,字無傲,一字薜庵。南海人。官總兵。張家玉起兵東莞,日晉率部響應,戰(zhàn)數(shù)有功,晉都督同知。明亡,禮道獨,山名函乂,字安老。著有《楚游稿》、《磊園詩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一有傳。
[明代] 吳維岳
(1514—1569)浙江孝豐人,字峻伯,號霽寰。嘉靖十七年進士。授江陰知縣,入為刑部主事。歷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在郎署時,有詩名。后王世貞以其與俞允文、盧楠、李先芳、歐大任為“廣五子”。有《天目山齋稿》。
[明代] 何孟倫
何孟倫,字慎明。新會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探花。初授鄞縣令,改知建寧縣。復令新昌,擢戶部主事,轉郎中。后擢浙江督學副使,未赴卒。著有《五代文選注》、《八代文匯》、《馀閒剩語》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九有傳。
[明代] 鐘昌
鐘昌,字繼文。東莞人。明穆宗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初授廣西陽朔知縣,神宗萬歷三年(一五七五)升戶部主事,轉員外郎,擢郎中。出任常德知府。服父喪歸,起補彰德知府,歷官福建鹽運使、山東右參政、云南按察使,累官布政使。以病乞休,加太仆卿,致仕。年七十卒。有《碧松館集》。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明代] 楊子器
楊子器(生年年不詳)。字名父,號柳塘。浙江慈溪人。明成化進士。弘治九等(1496年)任常熟知縣,多德政。興水利,筑堤防;召回流亡在外的人耕作;立“歲征法”,獎勵提早納糧;允許農(nóng)戶將“折糧銀”先從事副業(yè),待春半糧貴時交納;又整頓徭役,按籍定役;訟獄審理及時,刑罰懲而不殘。后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對邊疆事務多有建白,官至河南左布政。工于詩文,曾與邑人桑瑜等纂修《常熟縣志》4卷刊行。
[明代] 陳誠
明江西吉水人,字子實。洪武二十七年進士。授行人。永樂時為吏部員外郎。十二年,與中官李達、戶部主事李遏等護送哈烈使者還國,乃行經(jīng)哈里、賽瑪爾堪等十七國,繪其山川城郭,志其風俗物產(chǎn),為《西域行程記》以獻。擢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明代] 李颙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際哲學家,與浙江余姚黃宗羲、直隸蓉城孫奇逢并稱為海內(nèi)三大鴻儒。李颙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nèi)大儒”。李颙和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統(tǒng)稱為“關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間均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反身錄》等篇。
[明代] 徐枋
(1622—1694)明末清初江南長洲人,字昭法,號俟齋、秦余山人。明崇禎十五年舉人。以父死于南明之亡,隱居鄧尉山中,旋移靈巖,終身不入城市,賣畫自給。筑室名澗上草堂。弟子潘耒舉鴻博授官歸,跪門外三日,始許入見,責之云:“吾不圖子之至于斯也!”詩書畫均工。有《居易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