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明代] 釋今壁
今壁(?—一六九五),字仞千。東莞人。俗姓溫。弱冠出世,習毗尼于鼎湖。聞天然禪師倡道雷峰,徒步歸之。禪師一見知為法器,許以入室。清圣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元旦,與澹歸禪師同日付囑。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冬,分座海云。未幾示寂。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明代] 周忱
(1381—1453)江西吉水人,字恂如,號雙崖。永樂二年進士。次年,預讀書文淵閣之選。與修《永樂大典》,歷刑部主事、員外郎。宣德五年,帝以天下財賦多不理,江南尤甚,思得才力重臣前往整理,以楊榮薦,遷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總督稅糧。在任二十二年,常屏去騶從,巡行村落,問民疾苦。理欠賦,改稅法,屢請減免江南重賦。與蘇州知府況鐘反復計算,將蘇州一府賦自二百七十七萬石減至七十二萬余石。他府以次減。官至工部尚書,仍巡撫。有《雙崖集》。卒謚文襄。
[明代] 韓邦靖
(1488—1523)明陜西朝邑人,字汝度,號五泉。韓邦奇弟。正德三年與兄同登進士。授工部主事。上疏指斥時政,觸怒武宗,下獄,奪職為民。嘉靖初起為山西左參議,分守大同。歲饑,力請發(fā)帑賑饑,不報。遂乞歸。抵家病卒。有《朝邑志》、《五泉詩集》。
[明代] 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漢族,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lián)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后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jié);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于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云間詞派盟主,被后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明代] 謝宗鍹
謝宗鍹(? — 一六五〇),字儒美,號萊嶼。澄海人。明思宗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解元。官建昌府通判。明亡,無意仕進,閉戶讀書,終于家,友人私謚貞穆先生。有《觀古堂集》、《遁齋集》、《禦冷齋詩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傳。
[明代] 唐錦
松江府上海人,字士綱。弘治九年進士。正德間為兵科給事中,以不謁饋宦官謫判深州。劉瑾誅,累官江西學政。朱宸濠反,錦激勵士民,捕守城內官杜茂等,馳請南贛巡撫王守仁入城,建首功。后坐事落職,尋事白,致仕歸。卒年八十。
[明代] 詹同
徽州府婺源人,初名書,字同文。元末以茂才異等舉,除郴州學正。陳友諒用為翰林學士承旨。朱元璋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賜名同。官至吏部尚書兼學士承旨,與宋濂等修《日歷》,為總裁官。書成,致仕。卒謚文敏。有《天衢吟嘯集》、《海岳涓埃集》。
[明代] 葉子奇
葉子奇(約公元1327年—1390年前后在世),元末明初大學者。字世杰,一名琦,號靜齋。浙江龍泉人,嘗師王毅,明“理一分殊”之論旨,悟圣賢之學以靜為主,故號“靜齋”。自幼專業(yè)于學,凡天文、歷 史、博物、哲學、醫(yī)學、音律,無不涉獵,且多有造詣。其哲學觀主張唯物,所著《草木子》有“北人不夢象,南人不夢駝”之說,闡明精神與物質的關系。
[明代] 陳繼儒
陳繼儒(1558~163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諸生,年二十九,隱居小昆山,后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屢奉詔征用,皆以疾辭。擅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tài)蕭疏。論畫倡導文人畫,持南北宗論,重視畫家的修養(yǎng),贊同書畫同源。有《梅花冊》、《云山卷》等傳世。著有《妮古錄》、《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
[明代] 徐宏祖
徐宏祖(邑志隱逸傳),字振之,一字弗如,號霞客。居祝塘之梧塍里。博學好古,襟懷高曠。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以至四岳九邊無不至者,其行不治裝裹糧,筇杖襆被,春往冬歸。采藥峨眉,不火食者八日。麗江牧延修雞足山志。著作等身,《游記》及《溯江紀源》尤佳。萬歷十四年生,崇禎十四年卒,年五十六。
[明代] 蔡清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別號虛齋,明晉江人。31歲中進士,累官至南京文選郎中、江西提學副使,著名的理學家。他治學嚴謹,在床邊設案置燭臺,凡與學生講論的問題,臨寐前反復思考 ,若有所得即起床,點燈紀錄備忘。因積勞成疾,年56歲而逝。
[明代] 趙貞吉
(1508—1576)四川內江人,字孟靜,號大洲。以博洽聞,最善王守仁學。文章雄快。嘉靖十四年進士。授編修。遷國子司業(yè)。俺答薄京城,大言不可訂城下之盟,當宣諭諸將,監(jiān)督力戰(zhàn)。貞吉合帝旨,立擢左諭德,監(jiān)察御史,奉旨宣諭諸軍。為嚴嵩所中傷,廷杖謫官。后累遷至戶部侍郎,復忤嵩奪職。隆慶初起官,歷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頗思改弦易轍,而與高拱不協(xié),遂乞休歸。卒謚文肅。有《文肅集》。
[明代] 區(qū)益
廣東高明人,字叔謙。少聰穎,博覽群籍。嘉靖十九年舉人,授都昌縣知縣。能恤民禮士,約束吏胥嚴而失使者歡。改知泰順。募士擊倭寇取勝,以功遷慶遠府同知,補溫州府。后因忤當道,歸。有《阮溪草堂集》。
[明代] 劉大夏
劉大夏(1436年—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今屬湖南)人。明代名臣、詩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書。劉大夏深受明孝宗寵遇,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又與李東陽、楊一清被稱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劉大夏屢疏請辭,以太子太保銜歸鄉(xiāng)。劉瑾專權時,被罰戍肅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鄉(xiāng),旋即復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劉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贈太保,謚號“忠宣”。劉大夏能詩,有《東山詩集》、《劉忠宣公集》等傳世。
[明代] 李先芳
(1511—1594)明湖北監(jiān)利人,寄籍山東濮州李莊(今李進士堂鎮(zhèn)),字伯承,號北山。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除新喻知縣,遷刑部郎中,改尚寶司丞,升少卿。降亳州同知,遷寧國府同知,以言官抨擊罷。自負才名,多所傲睨。諳曉音律,尤妙琵琶。壯年罷官,優(yōu)游林下,享文酒聲伎之奉四十余年。中進士前,詩名已著。以出為外吏,故不在李攀龍等七子之列,晚年語此,每憤懣不已。有《讀詩私記》、《江右詩稿》、《李氏山房詩選》。
[明代] 周敘
(1392—1452)江西吉水人,字公敘,一作功敘,號石溪。永樂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官至侍讀學士,署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居禁近二十余年,多所論列,負氣節(jié),篤行誼。詔獨修遼、金、元三史,力疾詮次不少輟。欲修宋史,不克就而卒。有《石溪文集》。
[明代] 周玄
福建閩縣人,字微之。與黃玄皆出林鴻門下,稱二玄。永樂中以文學征,授禮部員外郎。嘗挾書數千卷,居長樂高柄家,讀書十年,卒業(yè)盡棄其書,謂已盡在腹中。為閩中十才子之一。有《宜秋集》。
[明代] 婁堅
蘇州府嘉定人,字子柔。經明行修,學者推為大師。隆慶、萬歷間貢于國學。不仕。工書法,詩清新。晚年學佛,長齋持戒。有《吳歈小草》。與唐時升、程嘉燧、李流芳三人合稱嘉定四先生,詩集合刻本有《嘉定四先生集》。有《學古緒言》。
[明代] 周光鎬
周光鎬,字國雍,號耿西。潮陽人。孚先子。明穆宗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初授寧波府推官,升南京戶部主事,改吏部主事。出任順慶知府。神宗萬歷十四年(一五八六)擢副使,監(jiān)軍征西南彝,有功。歷官建昌參政、臨鞏按察使,升寧夏巡撫。召為大理寺卿。以老乞休,筑明農草堂,讀書其中,從游者多為知名士。卒年八十一。有《明農山堂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傳。
[明代] 沈愚
蘇州府昆山人,字通理,號倥侗生。沈方子。家有藏書數千卷,博涉百氏,以詩名吳中,與劉溥等稱景泰十才子。善行草,曉音律,詩余樂府傳播人口。業(yè)醫(yī)授徒以終。有《筼籟集》、《吳歈集》。
[明代] 蘇福
蘇福,潮陽(今廣東惠來縣)人。少孤,生有夙慧,八歲能屬文,人呼為神童。洪武間舉童子科,赴京,以年少,令有司護還。卒年十四。所著《秋風辭》、《紈扇行》,時皆稱之。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傳。
[明代] 邢宥
(1416—1481)廣東文昌人,字克寬,號湄丘道人。正統(tǒng)十三年進士,授御史,出巡福建,平反被誣為盜之平民。天順中為臺州知府,成化中改知蘇州,有治績。旋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江南十府,開丹陽河,筑奔牛閘。尋兼理兩浙鹽政,罷黜不稱職之屬吏多人。后引疾歸。
[明代] 王鈍
(1336—1406)元明間河南太康人,字士魯。元末進士,為猗氏知縣。洪武十年征授禮部主事,歷官福建參政,以廉慎聞。奉使諭麓川土官,所得禮品,還至云南,悉交國庫。建文初拜戶部尚書。燕王軍進南京時,逃出被俘。成祖詔復故官。尋致仕歸,郁郁死。有《野莊集》。
[明代] 潘光統(tǒng)
潘光統(tǒng),字少承,號滋蘭。順德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貢生,入太學。授光祿寺署丞,遷京府通判。著有《滋蘭集》。明郭棐《粵大記》卷二四、清康熙《順德縣志》卷七、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九有傳。
[明代] 白圻
白圻(1466—1517),明常州府武進人,字輔之。白昂子。成化二十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歷浙江布政司參議,奏免長興縣被災農田賦額。累遷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疏請革冗費冗食以平衡收支,頗切時宜。
[明代] 鐘惺
鐘惺(1574~1624) 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歷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不久辭官歸鄉(xiāng),閉戶讀書,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見《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鐘譚”。
[明代] 黃輝
明四川南充人,字平倩,一字昭素。萬歷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時同館詩文推陶望齡,書畫推董其昌,輝詩及書與之齊名。袁中道稱其詩奇而藻,但佳作多散佚。官終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有《貽春堂集》、《鐵庵詩選》。
[明代] 葉紈紈
(1586—1608)明蘇州府吳江人,字昭齊。葉紹袁長女,葉小鸞姐。三歲能誦《長恨歌》,十三能詩,書法遒勁有晉人風。嫁袁氏,郁郁不得志。小鸞將嫁而卒,紈紈哭之過哀,發(fā)病死。有《愁言集》。
[明代] 沈一貫
(1531—1615)浙江鄞縣人,字肩吾,號龍江。隆慶二年進士。在史館不肯依附張居正,志節(jié)耿介,聞于中朝。萬歷二十二年,由南京禮部尚書入為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后首輔趙志皋卒,遂為首輔。于立太子、諫礦稅使等,均洽輿情。后對楚宗(武昌宗室搶劫楚王府)、妖書、京察三事,所持態(tài)度頗違清議。又與同僚沈鯉不和,欲擠之使去。三十四年,竟與鯉同罷。凡輔政十三年,當國四年,累加至建極殿大學士。卒謚文恭。擅詞章,有《敬亭草》、《吳越游稿》等。
[明代] 釋今覞
今覞(一六一九—一六七八),字石鑒。新會人。本姓楊,名大進,字翰序。鼎革后遂謝諸生,明桂王永歷十四年(一六六〇)落發(fā)雷峰,為天然第二法嗣。著有《石鑒集》、《直林堂全集》。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