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元代] 吳師道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縣城隆禮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歲。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19歲誦宋儒真德秀遺書,乃致力理學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學說。元至治元年(1321)登進士第。授高郵縣丞,主持興筑漕渠以通運。因為官清正,被薦任國子助教,延祐間,為國子博士,六館諸生皆以為得師。后再遷奉議大夫。以禮部郎中致仕,終于家。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于學,剖析精嚴。
[元代] 周砥
元末平江路吳縣人,寓居無錫,字履道。博學工文辭。兵亂避地,至宜興,居馬治家。與治善者多置酒招飲,厭之,一夕留書別治,夜半遁去。歸里,與高啟、楊維楨等交往。書畫益工。后游會稽,死于兵亂。有《荊南唱和集》。
[元代] 陳旅
(1288—1343)元興化莆田人,字眾仲。幼孤,篤志于學,不以生業(yè)為務。以薦為閩海儒學官。游京師,虞集見其文,稱其博學多聞。薦除國子助教。出為江浙儒學副提舉。順帝至正初,累官國子監(jiān)丞卒。有《安雅堂集》。
[元代] 陳高
(1315—1367)元溫州平陽人,字子上,號不系舟漁者。順帝至正十四年進士。授慶元路錄事,明敏剛決。不滿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縣尹,亦不就。方國珍欲招致之,無從得。平陽陷,浮海過山東,謁河南王擴廓帖木兒,論江南虛實,陳天下之安危。擴廓欲官之,會疾作卒。有《不系舟漁集》、《子上存稿》。
[元代] 岑安卿
岑安卿(1286~1355)元代詩人。字靜能,所居近栲栳峰,故自號栲栳山人,余姚上林鄉(xiāng)(今浙江慈溪市橋頭鎮(zhèn)與匡堰鎮(zhèn)一帶)人。志行高潔,窮阨以終,嘗作《三哀詩》,吊宋遺民之在里中者,寄托深遠,膾炙人口。著有《栲栳山人集》三卷,《四庫總目》評其詩戛戛孤往,如其為人。
[元代] 白樸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等。
[元代] 張弘范
張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疇,易州定興人,元朝初期重要將領,名將張柔第九子,曾參加過襄陽之戰(zhàn),后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zhàn)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杰,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jié)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元代] 柳貫
柳貫(1270年8月18日—1342年12月7日),字道傳,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書畫家。博學多通,為文沉郁春容,工于書法,精于鑒賞古物和書畫,經(jīng)史、百氏、數(shù)術、方技、釋道之書,無不貫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與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黃溍并稱“儒林四杰”。
[元代] 顧瑛
(1310—1369)元昆山人,一名德輝,又名阿瑛,字仲瑛,號金粟道人。年三十始折節(jié)讀書。筑園池名玉山佳處,日夜與客置酒賦詩,四方學士咸至其家。園池亭榭之盛,圖史之富,冠絕一時。嘗舉茂才,授會稽教諭,辟行省屬官,皆不就。張士誠據(jù)吳,欲強以官,乃去隱嘉興之合溪。母喪歸,士誠再辟之,遂斷發(fā)廬墓。洪武初,徙濠梁卒。有《玉山璞稿》。
[元代] 郝經(jīng)
(1223—1275)元澤州陵川人,字伯常。郝天挺孫。金亡,徙順天,館于守帥張柔、賈輔家,博覽群書。應世祖忽必烈召入王府,條上經(jīng)國安民之道數(shù)十事。及世祖即位,為翰林侍讀學士。中統(tǒng)元年,使宋議和,被賈似道扣留,居真州十六年方歸。旋卒,謚文忠。為學務有用。及被留,撰《續(xù)后漢書》、《易春秋外傳》、《太極演》等書,另有《陵川文集》。
[元代] 郭翼
(1305—1364)元昆山人,字羲仲,號東郭生,又號野翁。少從衛(wèi)培學,工詩,尤精于《易》。以豪杰自負。嘗獻策張士誠,不用,歸耕婁上。老得訓導官,與時忤,偃蹇以終。有《雪履齋筆記》、《林外野言》。
[元代] 邵亨貞
邵亨貞(1309~1401) 元代文學家。字□孺,號清溪。云間(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訓導。邵亨貞生當元、明之際,入明后生活近30年。終于儒官,足跡不出鄉(xiāng)里。著有《野處集》4卷、《蟻術詩選》1卷、《蟻術詞選》4卷。
[元代] 楊載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并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元代] 陳基
陳基(1314-1370),字敬初,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寓居吳中鳳凰山河陽里(今屬張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業(yè)于當時著名學者黃溍。元末大亂,群雄紛起,割據(jù)于吳地的張士誠聞其名,召為江浙右司員外郎,參其軍事,張士誠稱王,授內史之職,后遷學士院學士。軍旅倥傯,飛書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吳,愛其才,召之參與《元史》的纂修工作,書成后賜金而還,卒于常熟河陽里寓所。陳基能文善書,寫的詩也有不少是反映張士誠起義軍生活。明史有傳。著有《夷白齋稿》35卷,內詩1卷,文24卷,又外集詩、文各1卷。
[元代] 貢師泰
(1298—1362)元寧國府宣城人,字泰甫,號玩齋。貢奎子。國子生。泰定帝泰定四年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累除紹興路總管府推官,郡有疑獄,悉為詳讞而剖決之,治行為諸郡最?;葑谥琳哪?,為吏部侍郎。時江淮兵起,京師缺糧。師泰至浙西糴糧百萬石給京師。遷兵部侍郎。旋為平江路總管。十五年,張士誠破平江,師泰逃匿海濱。士誠降元,出任兩浙都轉運鹽使。二十二年,召為秘書卿,道卒。工詩文。有《玩齋集》。
[元代] 劉敏中
劉敏中(1243~1318) 元代文學家,字端甫,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人。自幼卓異不凡,曾任中書掾、兵部主事、監(jiān)察御史等職,因彈劾秉政的桑哥,辭職歸鄉(xiāng)。后又入為御史、御史都事、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灑、翰林學士承旨等,還曾宣撫遼東山北,拜河南行省參政等。劉敏中一生為官清正,以時事為憂。敢于對貴□橫暴繩之以法,并上疏指陳時弊。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為監(jiān)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納。
[元代] 吾丘衍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學家,印學奠基人。浙江開化縣華埠鎮(zhèn)孔埠人。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諱,作吾邱衍,字子行,號貞白,又號竹房、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腳痞跛,行動仍頻有風度。嗜古學,通經(jīng)史百家言,工篆隸,諳音律,書法以隸和小篆見長。洽印不為成法的固,印文用玉箸篆,圓潤秀勁,著有《周秦石刻釋音》、《閑居錄》、《竹素山房詩集》、《學古編》等?!秾W古編》成書于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為《三十五舉》,乃是我國最早研究印學理論的著述。次載《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錄。
[元代] 梁寅
梁寅(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下村鎮(zhèn))人。明初學者。元末累舉不第,后征召為集慶路(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市,當時轄境相當今南京市及江寧、句容、溧水、溧陽、高淳等縣地)儒學訓導,晚年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學,稱其為“梁五經(jīng)”,著有《石門詞》?!睹魇贰酚袀鳌T┍?,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禮樂時,他被征任,時年已六十有余。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皆為推服。書成后,將就官,他以老病辭,歸里。
[元代] 馬祖常
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詩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jiān)察御史。元仁宗時,鐵木迭兒為丞相,專權用事,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貶黜。自元英宗碩德八剌朝至元順帝朝,歷任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江南行臺中丞、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為文法先秦兩漢,宏瞻而精核,富麗而新奇,內容多制詔、碑志等類作品,詩作圓密清麗,除應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
[元代] 郭奎
[公元?年至一三六四年]字子章,巢縣人。生年不詳,約卒于元惠宗至正二十四年??犊兄竟?jié)。早從余闕學,頗稱之。太祖為吳國公,來歸,從事幕府。朱文正開大都督府于南昌,命奎參軍事。文正得罪,奎亦坐誅??ぴ?,著有望云集五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元代] 吳景奎
(1292—1355)婺州蘭溪人,字文可。七歲力學如成人,年十三為鄉(xiāng)正。劉貞為浙東憲府掾,辟為從事,后薦署興化路儒學錄,以母老辭不就。博學,尤善為詩,詞句清麗,有唐人風。有《藥房樵唱》。
[元代] 李延興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繼本。李士贍子,少以詩名。順帝至正十七年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元末兵亂,隱居不仕。河朔學者多從之,以師道尊于北方。入明,曾出典淶水、永清縣學。有《一山文集》。
[元代] 李道純
李道純 ,湖南都梁(武岡)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號清庵,別號“瑩蟾子”。精于內丹學。李道純博學多才,他的內丹理論兼容并包,系統(tǒng)非常完整。其師王金蟾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李道純融合內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內丹理論以“守中”為要訣。 故后人稱其為內丹學中的中派。
[元代] 吳鎮(zhèn)
吳鎮(zhèn)(1280—1354),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書,后從柳天驥研習“天人性命之學”,遂隱居,以賣卜為生。擅畫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干濕筆互用,尤擅帶濕點苔。水墨蒼莽,淋漓雄厚。喜作漁父圖,有清曠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調簡率遒勁。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精書法,工詩文。存世作品有《漁父圖》、《雙松平遠圖》、《洞庭漁隱圖》等。
[元代] 龔璛
璛字子敬,宋司農卿潗之子,自高郵再徙平江,家焉。宋亡,例遣北上,潗行至莘縣,不食卒,璛悲不自勝,嘆曰:國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門戶,獨不可為儒以自奮邪!與其弟理刻苦于學。戴帥初、仇仁近、胡汲仲皆與為忘年交,聲譽籍甚。人稱曰「兩龔」,以比漢「兩龔」云。
[元代] 陳孚
陳孚(生卒年不詳),海南省??谑协偵絽^(qū)人。宋慶歷間(1041~1048),嘗從郡守建陽宋貫之學。由是登第,鄉(xiāng)人慕之,始習進士業(yè),瓊人舉進士自孚始。被祀為瓊州府鄉(xiāng)賢。
[元代] 揭傒斯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zhèn)大屋場)人。家貧力學,大德年間出游湘漢。延佑初年由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閣授經(jīng)郎、遷翰林待制,拜集賢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哆|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館,謚文安,著有《文安集》,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并稱“儒林四杰。”
[元代] 張仲深
字子淵,慶元路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跡不詳。著有子淵詩集六卷,《四庫總目》多與遒賢、楊維楨、張雨、危素、袁華、周煥文、韓性、烏本良斯道兄弟倡和之作。古詩沖澹,頗具陶韋風格。
[元代] 盧琦
惠州人,字希韓,號立齋。順帝至正二年進士,授州錄事,遷永春縣尹,賑饑饉,止橫斂,均賦役,訟息民安。十四年,農民軍數(shù)萬人來攻,被擊退。改寧德縣尹。歷官漕司提舉,以近臣薦,除知平陽州,未上卒。有《圭峰集》。
[元代] 何中
(1265—1332)元撫州樂安人,字太虛,一字養(yǎng)正。少穎拔,以古學自任,學弘深該博。文宗至順間,應行省之請,講授于龍興路東湖、宗濂二書院。有《通鑒綱目測海》、《通書問》、《知非堂稿》。
[元代] 劉因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骃,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后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后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xiāng)紳為劉因建祠堂。
[元代] 魏初
魏初,字太初,號青崖。元代宏州順圣(今張家口陽原東城)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元初(約公元一二六四年)前后在世,年六十一歲。好讀書,尤長于春秋;為文簡,而有法。少辟中書省掾吏,親老告歸,隱居教授。中統(tǒng)起,為國史院編修尋擢監(jiān)察御史,疏陳時政,多見賞納。官至南臺御史中丞。初著有《青崖集》五卷,《四庫總目》非獨以文章貴,又足補史闕。《元史》有傳。
[元代] 廖大圭
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泉州晉江人。得法于妙恩,博極群書。嘗曰:不讀東魯論,不知西來意。為文簡嚴古雅,詩尤有風致。自號「夢觀道人」,著《夢觀集》及《紫云開士傳》,晉江有金釵山,其《募修石塔疏》云:「山勢抱金釵,聳一柱擎天之雄觀;地靈侔玉幾,睹六龍回日之高標?!挂粫r傳誦。同時有守仁,字一初,富陽人。亦號夢觀,有《夢觀集》六卷。洪武間,徵授右善世,詩見《列朝詩集》中,而曹能始《石倉詩選》合為一人,誤也。
[元代]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庫全書》據(jù)《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謂疑傳刻脫一夫字)字天謂。江西東鄉(xiāng)(今屬江西撫州)人。元朝講學家、詩人。與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齊名,人稱“臨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詩,以影印文淵合《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对姕Y》所錄詩。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三卷。
[元代] 黃鎮(zhèn)成
黃鎮(zhèn)成(1287-1362)字元鎮(zhèn),號存存子、紫云山人、秋聲子、學齋先生等。邵武(今福建邵武縣)人,元代山水田園詩人,與黃清老(邵武故縣人)被后人并稱為“詩人二黃”。初屢薦不就,遍游楚漢齊魯燕趙等地,后授江南儒學提舉,未上任而卒。著有《秋聲集》四卷、《尚書通考》十卷。
[元代] 尹廷高
廷高,字仲明,別號六峰,遂昌人。其父竹坡,當宋季以能詩稱。仲明遭亂轉徙,宋亡二十年,始歸故鄉(xiāng)。嘗掌教于永嘉,秩滿至京,謝病歸。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續(xù)稿》。自題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詩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遺編散落,無一存者。僅憶《秋日寄僧》一聯(lián)曰:『白蘋影蘸無痕水,黃菊香催未了詩?!幌葮I(yè)無傳,雅道幾廢,不肖孤之罪也。」觀此,則仲明詩學,有自來矣。
[元代] 周伯琦
(1298—1369)饒州人,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周應極子。幼入國學為上舍生,以蔭補南海簿,三轉為翰林修撰,順帝至正中累遷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余年。士誠滅,乃歸,尋卒。儀觀溫雅,博學工文章,尤以篆隸真草擅名。有《說文字原》、《六書正訛》等。
[元代] 戴良
(1317—1383)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云林。通經(jīng)、史百家暨醫(y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yè),尋棄去,學古文于黃、柳貫、吳萊。學詩于余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jīng)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后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為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元代] 王逢
(1319—1388)元明間常州府江陰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頌》,臺臣薦之,稱疾辭。避亂于淞之青龍江,再遷上海烏泥涇,筑草堂以居,自號最閑園丁。辭張士誠征辟,而為之劃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學錄用,有司敦迫上道,堅臥不起。自稱席帽山人。詩多懷古傷今,于張氏之亡,頗多感慨。有《梧溪詩集》七卷,記載元、明之際人才國事,多史家所未備。
[元代] 柯九思
(1290—1343)元臺州臨海人,字敬仲,號丹丘生。依附懷王圖帖睦爾(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遷奎章閣鑒書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學能文,善楷書,工畫墨竹,能以書法為之。又善鑒識鼎彝古器。
[元代] 黃庚
黃庚,字星甫,號天臺山人,天臺(今屬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習舉子業(yè)。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脫屣場屋,放浪湖海,發(fā)平生豪放之氣為詩文”。以游幕和教館為生,曾較長期客越中王英孫(竹所)、任月山家。與宋遺民林景熙、仇遠等多有交往,釋紹嵩《亞愚江浙紀行集句詩》亦摘錄其句。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編其詩為《月屋漫稿》。事見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關詩文。 黃庚詩,以原鐵琴銅劍樓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錯誨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詩十馀首。
[元代] 謝應芳
謝應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學者。字子蘭,號龜巢,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自幼鉆研理學,隱白鶴溪上,名其室為“龜巢”,因以為號。授徒講學,議論必關世教,導人為善,元末避地吳中,明興始歸,隱居芳茂山,素履高潔,為學者所宗,有《辨惑編》、《龜巢稿》等。
[元代] 王惲
王惲,字仲謀,號秋澗,衛(wèi)州路汲縣(今河南衛(wèi)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好學善文。成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真三代的諫臣。
[元代]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yǎng)浩合為“二張”。
[元代] 許有壬
許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學家。字可用,彰(zhang)德湯陰(今屬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進士及第,授同知遼州事。后來官中書左司員外郎時,京城外發(fā)生饑荒,他從"民,本也"的思想出發(fā),主張放賑(chen 四聲)救濟。河南農民軍起,他建議備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賢大學士,不久改樞密副使,又拜中書左丞。他看到元朝將士貪掠人口玉帛而無斗志,就主張對起義農民實行招降政策。
[元代] 曹伯啟
曹伯啟(1255—1333)元文學家。字士開。碭山(今屬安徽)人。元世祖至元中,薦除冀州教授,累遷集賢侍讀學士,進御史臺侍御史,出浙西廉訪使。泰定初以年老告退。天歷初,起任淮東廉訪使,拜陜酉諸道行臺御史中丞,辭疾不起。贈河南行省左丞,謚文貞。性莊肅,奉身清約。著有《曹文貞公詩集》(一名《漢泉漫稿》)十卷。生平事跡見《曹文貞公詩集》附錄曹鑒《溢文貞公神道碑銘》、《元史》卷一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