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元代] 鄭允端
鄭允端(1327 ~1356)字正淑,吳中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生于元英宗泰定四年,卒于惠宗至正十六年,年三十歲。出生儒學世家,鄭氏曾富雄一郡,有半州之目,人稱“花橋鄭家”。允端穎敏工詩詞,嫁同郡施伯仁。其夫為儒雅之士,夫妻相敬如賓,暇則吟詩自遣,然題涉甚廣,不止寫閨情。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入平江,家為兵所破,貧病悒悒而卒。宗族之士謚曰“貞懿”,后人稱之為“女中之賢智者”。其夫施伯仁編次其遺著成帙,名《肅庸集》一卷。詩集后來歷經(jīng)顛簸,散失了一半多,僅留下百余首詩。
[元代] 曹之謙
之謙,字益甫,云中應人。幼知力學,早擢巍科。既而與元好問同掾東曹,機務倥傯,商訂文字,未嘗少輟。北渡后,居平陽者三十馀年,與諸生講學,一以伊洛為宗,眾翕然從之,文風為之一變。所著古文雜詩僅三百首,曰《兌齋文集》。汲郡王惲序之曰:先生之作,其析理知言,擇之精,語之詳,渾涵經(jīng)旨,深尚體之工;刊落陳言,及自得之趣。而又抑揚有法,豐約得所??芍^常而知變,醇而不雜者也。
[元代] 梵琦
(?—1370)元明間僧人。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曇曜。出家后居嘉興天寧寺。明初太祖建法會于蔣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為第一。學行為當世所推崇,禪寂之外,專志凈業(yè)。自號西齋老人。所作西齋凈土詩數(shù)百首,皆蘊含凈土宗教義以勸世。
[元代] 許衡
(1209—1281)懷孟河內(nèi)人,字仲平,號魯齋。性嗜學。從姚樞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蘇門,與樞及竇默相講習,以行道為己任。憲宗四年,忽必烈召為京兆提學,及即位,授國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議事中書省,乃上疏言事。謂“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能長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勛舊改從亡國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陳,然其言多秘,世罕得聞。又定朝儀、官制。拜中書左丞,劾阿合馬專權(quán)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選蒙古子弟教之。又領太史院事,與郭守敬修《授時歷》成。以疾歸。卒謚文正。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
[元代] 大欣
(1284—1344)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陳,號笑隱。九歲出家。博通經(jīng)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說。居杭州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文宗天歷初,被召赴闕,特賜三品文階,授太中大夫。順帝時受命校正《禪林清規(guī)》。有《蒲室集》。
[元代] 關(guān)漢卿
關(guān)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guān)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shù)10多首。關(guān)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圣人”。
[元代] 李齊賢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謚號文忠公。韓國古代“三大詩人”之一。不但是高麗時期卓越的詩人,也是韓國文學史上優(yōu)秀的詞作家,還是韓國古代民歌整理者、翻譯家。著作有《益齋亂稿》(10卷)、《櫟翁稗說》(4卷)、《益齋長短句》等。
[元代] 許謙
(1270—1337)金華人,字益之,號白云山人。幼孤,力學。從金履祥學,盡得其奧。教授鄉(xiāng)里,不應辟舉。居東陽八華山,學者爭往從之。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為恥?;蛟L以典禮政事,聞者無不厭服。卒謚文懿。有《讀書傳叢說》、《詩名物鈔》、《白云集》等。
[元代] 貫云石
貫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字浮岑,號成齋,疏仙,酸齋。出身高昌回鶻畏吾人貴胄,祖父阿里海涯為元朝開國大將。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貫只哥,即以貫為姓。自號酸齋。初因父蔭襲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讓爵于弟,北上從姚燧學。仁宗時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稱疾辭官,隱于杭州一帶,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與自號“甜齋”。
[元代]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后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劃歸蒼南縣)黃氏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元代] 程鉅夫
程鉅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諱,改用字代名,號雪樓,又號遠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屬湖北)。元朝名臣、文學家。程鉅夫少與吳澄同門。南宋末年,隨叔父降元,入為質(zhì)子。因受元世祖賞識,累遷至集賢直學士,并參與編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贈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謚號“文憲”。程鉅夫歷事四朝,為當時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詩亦磊落俊偉。有《雪樓集》三十卷。
[元代] 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黃華老人、黃華老子,別號雪溪。金代遼東人(今營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進士,歷官州縣,仕至翰林修撰。文詞淵雅,字畫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詞作十六首,以幽峭綿渺見長。
[元代] 程文海
程鉅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諱,改用字代名,號雪樓,又號遠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屬湖北)。元朝名臣、文學家。程鉅夫少與吳澄同門。南宋末年,隨叔父降元,入為質(zhì)子。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拜侍御史,行御史臺事,于江南推薦趙孟頫等二十余人,皆獲擢用。丞相桑哥專政,程鉅夫上疏極諫,幾遭殺害。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贈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謚號“文憲”。程鉅夫歷事四朝,為當時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詩亦磊落俊偉。有《雪樓集》三十卷。
[元代] 歐陽玄
元代史學家、文學家。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不畏權(quán)貴,清理積案,嚴正執(zhí)法,注重發(fā)展農(nóng)業(yè),深得百姓擁戴,有“教化大行,飛蝗不入境”之譽。在任內(nèi),對蕪湖名勝古跡,多加保護修葺,據(jù)傳“蕪湖八景”,是其在任時所形成。對每景都題有七律一首(見康熙《太平府志》和《蕪湖縣志》),常游“荊山寒壁”,因與家鄉(xiāng)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東寓,每見荊山憶故鄉(xiāng)”之句。離任時,對蕪湖依念綿綿。后人將荊山之水取名“歐陽湖”,簡稱“歐湖”,以志紀念。
[元代] 明本
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今杭州)人。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jīng)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于禪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jīng)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禪師”,并賜謚“普應國師”。憩止處曰幻住山房。
[元代] 洪焱祖
(1267—1329)元徽州歙縣人,字潛夫,號杏庭。由平江路儒學錄遷紹興路儒學正,調(diào)衢州路儒學教授,擢處州路遂昌縣主簿,以休寧縣尹致仕。有《杏庭摘稿》、《爾雅翼音釋》等。
[元代] 蒲道源
蒲道源(1260~1336),元代散曲家,詩人,字得之,號順齋。世居眉州青神縣(今屬四川?。筢憔优d元南鄭(今屬陜西?。?。初為郡學正,皇慶二年(一三一三)征為翰林編修,進應奉,遷國子博士,延祐七年(一三二〇)辭歸。年七十被召為陜西儒學提舉,不赴。著有《閑居叢稿》。他所著的《閑居叢稿》,平實顯易,有承平之風。
[元代] 黃哲
(?—1375)元末明初廣東番禺人,字庸之。元末,何真據(jù)嶺南,開府辟士,哲與孫蕡、王佐、趙介、李德并受禮遇,稱五先生。朱元璋建吳國,招徠名儒,拜翰林待制。明洪武初出知東阿縣,剖決如流,案牘無滯。后判東平,以詿誤得罪,得釋歸。后仍追治,被殺。嘗構(gòu)軒名聽雪蓬,學者稱雪蓬先生。工詩,有《雪蓬集》。
[元代] 安熙
安熙(公元一二六九年至一三一一年)字敬仲,號默庵,藁城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卒于武宗至大四年,年四十三歲。少慕劉因之名,欲從之游。因沒,不果,乃從因門人烏沖問其緒說,尊信力行。家居教授,垂數(shù)十年;四方來學者,多有成就。熙作有默庵集五卷,《四庫總目》行于世。
[元代] 李士瞻
(1313—1367)元南陽新野人,徙漢陽,字彥聞。順帝至正十一年進士。辟中書右司掾歷吏、戶二部侍郎。累拜樞密副使。條上二十事,帝嘉納,遷參知政事。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封楚國公。有《經(jīng)濟文集》。
[元代] 舒頔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績溪,(今屬安徽省)人。擅長隸書,博學廣聞。曾任臺州學正,后時艱不仕,隱居山中。入朝屢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終老于家。歸隱時曾結(jié)廬為讀書舍,其書齋取名“貞素齋”。著有《貞素齋集》、《北莊遺稿》等。《新元史》有傳。
[元代] 郭居敬
元漳州龍溪人,字義祖。博學能文。性篤孝。親歿,哀毀盡禮。嘗取虞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事跡,序而詩之,以訓童蒙。虞集、歐陽玄欲薦于朝,力辭不就,隱居鄉(xiāng)里,以處士終。有《百香詩》。
[元代] 楊允孚
元吉安吉水人,字和吉。順帝時為尚食供奉官。撰《灤京雜詠》,凡山川物產(chǎn)、典章風俗,均以詠歌紀之。其避暑行幸之典,多史所未詳,詩下自注,亦皆賅悉,為元典章風俗之重要參考資料。
[元代] 危素
(1303—1372)元明間江西金溪人,字太樸,一字云林。師從吳澄、范槨,通五經(jīng)。元至正間授經(jīng)筵檢討,與修宋、遼、金三史,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入明為翰林侍講學士。與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館學士備顧問。后以亡國之臣不宜列侍從為由謫居和州,守余闕廟。怨恨卒。有《危學士集》等。
[元代] 吳澄
吳澄,字幼清,晚字伯清,學者稱草廬先生,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縣)人。平生著作有《吳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禮記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書纂言》4卷、《儀禮逸經(jīng)傳》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經(jīng)定本》1卷、《道德真經(jīng)注》4卷等并行于世。吳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與當世經(jīng)學大師許衡齊名,并稱為“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元代] 洪希文
元(公元一二八二年至一三六六年)字汝質(zhì),號去華山人,莆田人,洪巖虎之子。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卒于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年八十五歲。嘗官訓導。希文的詩風,清遒激壯,有續(xù)軒渠集十卷,《四庫總目》行于世。
[元代] 陳顥
(1264—1339)元清州人,字仲明。稍長,入京師,從王磐習金典章,又從安藏習諸國語。因安藏薦入宿衛(wèi),從愛育黎拔力八達于藩府。仁宗入定內(nèi)難,迎武宗,皆預謀。仁宗即位,特拜集賢大學士,與聞政事,科舉之行,贊助之力尤多。仁宗卒,辭官家居。文宗立,復起為大學士。卒謚文忠。
[元代] 黃清老
(1290—1348)元邵武人,字子肅。篤志勵學,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除翰林國史院典籍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出為湖廣儒學提舉。時人重其學行,稱樵水先生。有《春秋經(jīng)旨》、《四書一貫》。
[元代] 朱德潤
(1294—1365)睢陽人,徙吳中,字澤民。工畫山水人物,能詩,善書。仁宗延祐末薦授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英宗嗣位,出為鎮(zhèn)東儒學提舉,后棄官歸。順帝至正中,起為行中書省照磨,攝守長興。有《存復齋集》。
[元代] 王行
(1331—1395)元明間蘇州府吳縣人,字止仲,號淡如居士,又號半軒,亦號楮園。淹貫經(jīng)史百家,議論踔厲。元末授徒齊門,與高啟、徐賁、張羽等號為十友,又稱十才子。富人沈萬三延為家塾師。明洪武初,有司延為學官。旋謝去,隱于石湖。赴京探二子,涼國公藍玉聘于家館。藍玉黨案發(fā),行父子坐死。能書畫,善潑墨山水,有《二王法書辨》,另有《楮園集》、《半軒集》等。
[元代] 鄧文原
鄧文原(公元1258年至1328年),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又因綿州古屬巴西郡,人稱鄧文原為“鄧巴西”。其父早年避兵入杭,遂遷寓浙江杭州,或稱杭州人。歷官江浙儒學提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jiān)祭酒、翰林侍講學士,卒謚文肅。其政績卓著,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眾,也堪稱元初文壇泰斗,《元史》有傳。著述有《巴西文集》、《內(nèi)制集》、《素履齋稿》等。
[元代] 吳萊
(1297—1340)婺州浦江人,初名來,字立夫,號深裊山道人。吳直方子。從學于方鳳,博極群書。仁宗延祐七年以《春秋》舉進士,不第。退居深裊山中,窮諸書奧旨,著《尚書標說》、《春秋世變圖》、《春秋傳授譜》、《古職方錄》、《孟子弟子列傳》、《楚漢正聲》、《樂府類編》等書。后以御史薦,授長薌書院山長,未上卒。私謚淵穎先生。有《淵穎集》
[元代] 喬吉
喬吉(1280?~1345) 元代雜劇家、散曲作家。一稱喬吉甫,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鐘嗣成在《錄鬼簿》中說他“美姿容,善詞章,以威嚴自飭,人敬畏之”,又作吊詞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幾曲宮商大用心。百年光景還爭甚?空贏得,雪鬢侵,跨仙禽,路繞云深。”從中大略可見他的為人。劇作存目十一,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玉簫女兩世姻緣》三種傳世。
[元代] 馮子振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元大德二年(1298)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nèi))、彰德(今河南安陽)節(jié)度使。晚年歸鄉(xiāng)著述。世稱其“博洽經(jīng)史,于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
[元代] 盧摯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fā)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元代] 趙汸
(1319—1369)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子常。九江黃澤弟子,得六十四卦大義及《春秋》之學。后復從臨川虞集游,獲聞吳澄之學。晚年隱居東山,讀書著述。洪武二年,與趙塤等被征修《元史》,書成,辭歸,旋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春秋集傳》、《東山存稿》、《左氏補注》等。
[元代] 貢性之
元明間宣城人,字友初,一作有初。師泰侄。以胄子除簿尉,有剛直名。后補閩省理官。明洪武初,征錄師泰后,大臣有以性之薦,乃避居山陰,更名悅。其從弟仕于朝者,迎歸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給,以終其身。門人私謚真晦先生。有《南湖集》。
[元代] 馬致遠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元代] 劉秉忠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后而名劉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學家。劉秉忠是元初政壇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對于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同時,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贈太傅,封趙國公,謚號文貞。元成宗時,追贈太師,改謚文正。元仁宗時,追封常山王。
[元代] 李裕
(1294—1338)元婺州東陽人,字公饒。文宗至順元年進士。少從許謙學,撰《至治圣德頌》。英宗召見,令宿衛(wèi)禁中。文宗時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陳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時裕已卒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