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元代] 楊宗瑞
天臨路醴陵人,字廷鎮(zhèn)。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歷翰林修撰。泰定帝泰定元年從禮部郎中副馬合謀使安南。文宗天歷間為國子司業(yè),與修《經(jīng)世大典》,累遷翰林侍講,升侍讀。
[元代] 不忽木
不忽木(1255年-1300年),元朝政治人物,康里人。又名時用,字用臣。元世祖侍從燕真之子,不忽木跟王恂、許衡學習儒學,歷仕元世祖、元成宗兩朝,官居中書平章政事、昭文館大學士。后為平章軍國事,行御史中丞,后病亡。他漢化較深,主張興建學校,重視儒學,反對任用斂財之臣阿合馬、桑哥等。大德四年(1300年),不忽木逝世,時年四十六歲。
[元代] 曹妙清
曹妙清(生卒年未詳),字比玉,自號雪齋,女,元末女作家,錢塘(今杭州)人。與薛蘭英、薛蕙英姐妹為同時代名媛淑女。善鼓琴和書法,事母孝謹,三十不嫁,風操可尚.與楊維楨為文字友,和其《竹枝詞》。
[元代] 曹明善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縣)人。曾任衢州路吏,山東憲吏。后至元五年(一三三九)曹德在都下作〔清江引〕(又名〔岷江錄〕)二曲譏諷權貴伯顏擅自專權,殺害郯王徹徹篤,鍛煉諸獄,延及無辜。大書揭于五門之上,因此名聲大噪。明·賈仲明稱他“神京獨賦《長門柳》(即〔清江引〕首句),士林中逞俊流,萬人內(nèi)占了鰲頭?!币虿伨儾?,乃南逃吳中僧舍避禍。居數(shù)年,伯顏事敗,方再入京。他與任則明、馬昂夫等相交。任作有〔清江引〕《曹明善北回》曲。曹則有〔喜春來〕《和則明韻》曲、〔小梁州〕《侍馬昂夫相公游柯山》曲。
[元代] 嚴忠濟
嚴忠濟(?— — 1293),一名忠翰,字紫芝。長清(今屬山東省)人。嚴實之子。元太宗時襲父職為東平路行軍萬戶。從元世祖攻宋,有戰(zhàn)功。至元二十 三年(一二八六)授中書左丞, 行江浙省事。其人儀表不凡,長于騎射,襲父職任東平路行軍萬戶。元世祖忽必烈攻宋,忠濟奉詔率兵進軍,所戰(zhàn)多捷。人千其威權太盛,被召還京。他治理東平時,讓當?shù)睾兰澊鷮傧潞桶傩绽U納所欠賦稅。卸職后,豪紳們向他討債,忽必烈聽后為他償還。至元二十三年,特授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行浙江省事。因年老,辭不就。能曲,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金元散曲》錄存其小令二首。
[元代] 揭汯
(1304—1373)元龍興富州人,字伯防。揭傒斯子。少苦學,年十八,盡通六經(jīng)大義。以蔭補秘書郎,遷國史院編修官,轉太常博士。歷官僉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事。守建寧,拒陳友諒復延平等三州。改江西行省郎中,未赴。轉至山東,升秘書少監(jiān)。赴洛,授刑部侍郎,不就。元亡,南還。
[元代] 鄭子聃
[公元一一二六年至一一八o年]字景純,大定府人。生于金太宗天會四年,卒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年五十五歲。幼穎異,為楊丘行所賞。及冠,以能賦名。天德二年,(公元一一五o年)第進士,調(diào)翼城丞。累遷至侍講,兼修國史。后卒于官。子聃英俊爽直,其文亦然:平生所著詩文,有二千飲篇。《金史本傳》傳于世。
[元代] 馬彥良
馬彥良,名天驥,磁州(今河北磁縣)人。生卒年 不詳,元·鐘嗣成《錄鬼簿 》 “前輩名公”中錄“馬彥良都事” 。一生不得志。據(jù)元·王惲《中堂事記 》 載,世祖中統(tǒng)元年(一二六○),其與胡祗遹、李廉同 為到省聽任人員,結果“胡等俱仕顯”, 唯馬彥良仕 跡不著(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世祖至元年間,任 御臺史都事。門巋《元曲百家縱論》考其官至侍御史。 元·虞集《戶部尚書馬公墓碑》(《道園學古錄 》卷 十五)敘其家世頗詳。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將其 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元代] 宮天挺
宮天挺(約1260——約1330), 元代雜劇作家。字大用,大名開州(今河南濮陽縣)人,他與鐘嗣成父為莫逆交,嗣成小時,常隨父拜訪,見其吟詠、文章筆力人莫能敵。關于他的生平,鐘嗣成著《錄鬼簿》說:“學官,除釣臺書院山水,為權民中,事獲辨明,亦不見用,卒于常州。”
[元代] 童童學士
童童學士,據(jù)《蒙兀兒史記·阿術傳》和《新元史·卜憐吉歹傳》,童童乃河南王阿術之孫,河南王卜憐吉歹之子,蒙古族,兀歹兀良孩氏。其祖、父武功顯赫。童童棄武從文,為集賢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泰定間遷河南行省平章。據(jù)《元史·泰定帝紀》,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八月壬辰"御史李昌言:'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童童,世官河南,大為奸利,請徙他鎮(zhèn)'"因遷江浙平章政事。
[元代] 柯丹邱
柯丹邱,生平不詳。僅明代張大復《寒山堂曲譜》 卷前的《譜選古今散曲傳奇集總目》中,在《荊釵記》劇下, 注稱作者為“吳門學究敬先書會柯丹邱”。由此知柯氏為蘇州人,大概是書會中的職業(yè)劇作家。
[元代] 王修甫
王修甫 ,東平(今屬山東?。┤?。約生于金末,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一生漫游齊、梁、燕、衛(wèi)之間,能詩善詞,與王惲相交善。惲稱其“樊川風調(diào)錦囊詩”,“望君冠蓋鳳凰池”?!肚餄炯肪砥呤挠小端{(diào)歌頭》《送王修甫東還》詞,卷十四有《贈王修甫》、卷十六有《挽王修甫》詩。
[元代] 高安道
高安道[元](約公元一三二一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不詳,約元英宗至治初前后在世。生平事跡無考。其一生甚為落拓,懷才不遇。工作曲,散布四方。有御史歸莊南呂小曲,已佚。元·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于“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四人之中。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元代] 郭玉珩
(1316—?)元明間吉安吉水人,字彥章。元末隱居不仕。明初,以茂才征,辭疾不就。生平轉側兵戈,流離道路,目擊時事阽危之狀,故詩多愁苦之詞。于戰(zhàn)亂殘破郡邑事實,言之確鑿,尤足補史傳之缺。有《靜思集》。
[元代] 陸登善
[元](約公元一三三一年前后在世)(一作姓陳)字仲良,揚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文宗至順中前后在世。父官典掾,登善隨之居杭州。為人沉重簡默。工曲,有樂府隱語。所作雜劇開倉糶米、勘頭巾二種,今不存。
[元代] 王大學士
王大學士即元代集賢大學士王約〔公元1252至1333年〕字彥博,號豫齋,贈文定公,亦稱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憲宗二年,卒于文宗至順四年,年八十二歲。祖父王通為汴京三槐堂之后,宋末避亂遷真定(今河北正定)。王約性穎悟,風格不凡,嘗從魏初游博覽經(jīng)史,工文辭。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翰林學士王盤薦為從事,累拜監(jiān)察御史。
[元代] 亢文苑
亢文苑,生平、里籍不詳。元·鐘嗣成《錄鬼簿》未載其名。從其曲中可看出他曾飄零異鄉(xiāng),落拓不遇,窮愁困厄,因壯志難酬而懷著滿腔悲憤。對小人得志、賢才受壓的社會現(xiàn)實懷著強烈不滿,并具有窮且益堅、經(jīng)時濟世的宏圖和信念。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 一百五十人之中。
[元代] 夏庭芝
夏庭芝(約1300-1375)字伯和,一作百和,號雪蓑,別作雪蓑釣隱、雪蓑漁隱。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元代詞曲作家。有文才,好冶游,楊維楨曾為其西賓。夏氏原為云間巨族,喬木故家,藏書極富,曾名其書齋“自怡悅齋”。元末變亂,隱居泗涇,改書齋名“疑夢軒”。時戲曲家張鳴善、朱凱、邾經(jīng)、鐘嗣成等都是同道好友。夏氏能詞曲,大多散失,僅有《青樓集》存世。該書記錄了元代幾個大城市一百余位戲曲女演員的生活片斷。后人把此書看作為與《錄鬼簿》有同等價值的有關戲曲史的重要專著。
[元代] 高鳴
(1209—1274)元真定人,字雄飛。少以文學知名。諸王旭烈兀將西征,聞其賢,遣使召之,鳴陳西征二十余策。世祖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歷侍御史,風紀條章,多其裁定,選任名士,所薦居多。以敢言為帝所知。遷禮部尚書卒。
[元代] 康進之
康進之 元代戲曲作家。棣州(今山東惠民)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后世人評價他是“豪放激越”的“本色派”作家,元代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為元代前期雜劇作家。
[元代] 王挺秀
王挺秀,字號未詳, 山東益都(今山東益都縣)人,淘金千戶,事跡無考。 約元世祖中 統(tǒng)前后在世。元人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在“前輩 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第二十人。賈 仲明為其所補挽詞云:“淘金千戶甚風流, 寶馬金鞍 稱俊游,益都人物王挺秀,將《坑儒焚典 》修, 《草庵歌》和尚石頭。馳花陣,奪錦籌百世芳留。 ”所 作雜劇四種, 惜均失傳?!?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月印寒潭”。
[元代] 阿里西瑛
[元](約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不詳,字西瑛,吳城(今江蘇蘇州)人,回族,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工散曲。居號“懶云窩”。其軀干魁偉,人稱“和西瑛”。善吹篳篥,能散曲。所作“殿前歡”,貫云石、喬吉、衛(wèi)立中、吳西逸等皆有和曲?,F(xiàn)僅存小令四首?!短驼糇V》列其名與150詞林英杰之中。
[元代] 契哲篤
哲篤,字世南,玉立弟。登延祐二年進士第,知高郵州。以中順大夫僉廣東道肅政廉訪司事,被劾,寓居溧陽。貿(mào)田宅,延師教子有法,為色目本族之首。歷官至工(一作吏)部尚書,參知政事。
[元代] 姚守中
姚守中(約公元1290年前后在世)字不詳,洛陽人,姚燧之侄。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在世官平江路吏。守中擅為曲,作劇有逢萌掛冠、扯詔立東宮、郝廉留錢等三種,(均錄鬼簿)皆佚。太平樂府中有牛訴寃一套,大為耕犢訴苦,用意頗奇特。太和正音譜評其曲為“如秋月?lián)P輝”。
[元代] 吳昌齡
吳昌齡,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卒年不詳,其生活前期曾在內(nèi)蒙從事過軍屯,后期升任婺源(今屬江西省)知州。元代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入“前輩才人有所編傳奇(即雜?。┬杏谑勒呶迨恕敝?,即吳昌齡屬于元代前期作家。尤其他的《西天取經(jīng)》是元代最早的較成熟的取經(jīng)雜劇,于后世取經(jīng)劇及小說影響巨大:他的回回雜劇《老回回探狐洞》、《浪子回回賞黃花》等直接反映少數(shù)民族生活風情,題材別具一格,表明吳昌齡在開拓雜劇題材方面獨具眼光,在元雜劇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認識價值。
[元代] 迺賢
乃賢(1309—?),字易之,號河朔外史,合魯(葛邏祿)部人。合魯部人東遷,散居各地,乃賢家族先居南陽(今屬河南)。后其兄塔海仲良入仕江浙,他隨之遷居四明(治今浙江寧波)。乃賢先世可能是黃金家族姻親。其兄師事本鄉(xiāng)儒者,中進士后 任職宣慰,名重一時。乃賢則淡泊名利,退居四明山水之間,與名士詩文唱酬。
[元代] 孛羅御史
孛羅御史,蒙古族,先為山北遼陽等路蒙古軍萬戶。延?三年(一三一六)為周王和世?束(即后來的元明宗)常侍。天歷二年(一三二九)和世?束稱帝于和寧之北,封孛羅為御史大夫,授開府儀同三司典四番宿衛(wèi)。不久和世?至大都暴卒,孛羅被迫辭官。其曲作《辭官》就是他親身經(jīng)歷的寫照。后因鎖住一案牽連被誅。事見《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