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宋代] 李堪
李堪(九六五~?)字仲任,號平坡,常州(今屬江蘇)人。據(jù)《烏目山五題》詩序當(dāng)生于太祖乾德三年。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進(jìn)士。真宗景德二年(一○○五)知古田縣。大中祥符中為秘書丞(《琴川志)。官至工部尚書。民國《古田縣志》卷三三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宋代] 陳庚
陳庚(一二四七~一三一五),字南金,東莞(今屬廣東)人,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領(lǐng)鄉(xiāng)薦。六年、九年二科連冠乙榜。入經(jīng)略劉應(yīng)龍幕。宋亡,隱居?xùn)|湖家塾,邑人尊稱月橋先生。元延祐二年卒,年六十九。事見《宋東莞遺民錄》卷下補遺郭應(yīng)木《宋鄉(xiāng)進(jìn)士月橋陳公墓志銘》。今錄詩四首。
[宋代] 許將
許將,福建閩縣(今福建閩清)人。他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狀元,年僅27歲,是歷史上福州地區(qū)第一個狀元。其人文武雙全,廉潔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擔(dān)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左丞等職。
[宋代] 卓田
卓田,[公元一二o三 年前后在世]字稼翁,號西山,建陽人。開禧元年(1205)進(jìn)士。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泰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跡不詳。能小詞,能賦馳聲。嘗作詞云:“丈夫只手把吳鉤。欲斷萬人頭。因何鐵石,打成心性,卻為花柔。君看項籍并劉季,一怒使人愁。只因撞著虞姬、戚氏,豪杰都休?!贝嬗凇痘ㄢ衷~選》的凡三首。
[宋代]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jìn)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后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李龍眠既李公麟,字伯時,祖籍安徽舒城,因安慶桐城郊外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于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好古博學(xué),長于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fēng)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維摩居士像》、《免胄圖》等。
[宋代] 蔡確
蔡確(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舉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jìn)士,調(diào)州司理參軍。韓絳宣撫陜西時,見其有文才,薦于其弟開封府尹韓維屬下為管干右?guī)隆?
[宋代] 張俞
張俞(《宋史》作張愈),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xué)家。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祖籍河?xùn)|(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秘書省校書郎,愿以授父而自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宋代] 蕭德藻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jìn)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diào)湖州烏程令。因愛當(dāng)?shù)厣剿?,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宋代]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jì)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宋代] 釋文準(zhǔn)
釋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年五十五。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宋代] 樓異
(?—1123)明州奉化人,徙居鄞縣,字試可。樓郁孫。神宗元豐八年進(jìn)士。調(diào)汾州司理參軍。遷大宗正丞,度支員外郎。以養(yǎng)親求知泗州,復(fù)為左司郎中、鴻臚卿?;兆谡湍?,知隨州、明州,屢治湖為田,以增歲糧,但湖水盡泄,自是苦旱,鄉(xiāng)人怨之。方臘起事時,以善理城戍,進(jìn)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平江府。
[宋代] 孫惟信
孫惟信 (公元1179年~1243年)字季蕃,號花翁,開封(今屬河南)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三年,年六十五歲。以祖蔭調(diào)監(jiān),不樂棄去。始婚于婺,后去婺出游。留蘇、杭最久。一榻外無長物,躬婪而食。名重江、浙間,公卿聞其至,皆倒屣而迎長。長身縵袍,氣度疏曠,見者疑為俠客異人。每倚聲度曲,散發(fā)橫笛;或奮袖起舞,悲歌慷慨。終老江湖間。淳祐三年客死錢塘,年六十五。有《 花翁詞 》一卷,已佚。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有輯本。
[宋代] 翁元龍
翁元龍字時可,號處靜,句章(一作四明)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嘉熙初前后在世。生平事跡不可考。他是大詞家吳文英之兄,亦工詞,杜成之評為“如絮浮水,如荷濕露,縈旋流轉(zhuǎn),似沾非著”。所作今存花草粹編中者一首,絕妙好詞中者五首。
[宋代] 李彭老
李彭老(約公元1258年前后在世)字商隱(詞綜作字周隱,此從絕妙好詞),號筼房,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寶佑末前后在世。淳佑中,官沿江制置司屬官。工詞,與周密、吳文英等相唱酬。嘗納妾,吳文英作絳都春詞以賀。彭老所作詞,周密絕妙好詞采錄不少,與弟李萊老同為宋遺民詞社中重要作家,合有《龜溪二隱詞》。
[宋代] 嚴(yán)仁
嚴(yán)仁(約公元1200年前后在世)字次山,號樵溪,邵武(今屬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慶元末前后在世。好古博雅。楊巨源誅吳曦,安丙惎而殺之,仁為作長憤歌,為時傳誦。與同族嚴(yán)羽、嚴(yán)參齊名,人稱“三嚴(yán)”。仁工詞,有《清江欸乃集》不傳,《文獻(xiàn)通考》行于世。存詞30首。
[宋代] 胡仔
胡仔(1110~1170)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字元任,胡舜陟次子??兿ń駥侔不眨┤恕P?1119~1126)年間寓居泗上,以父蔭補將仕郎,授迪功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升從仕郎。紹興六年(1136),隨父任去廣西。
[宋代] 羅從彥
(1072—1135)南劍州劍浦人,字仲素,世稱豫章先生。從楊時學(xué),又問學(xué)于程頤。高宗建炎四年,以特科授博羅主簿。后入羅浮山靜坐,研習(xí)學(xué)問,絕意仕進(jìn),為朱熹所推尊。卒謚文質(zhì)。有《豫章文集》等。
[宋代] 呂定
呂定,字仲安,新昌(今屬浙江)人。由誠曾孫。孝宗朝以功遷從義郎,累官殿前都指揮使、龍虎上將軍?!秲伤蚊t小集》卷三六五存《說劍集》一卷。明萬歷《新昌縣志》卷一一有傳。 呂定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參?!端卧娾n補·仲安集鈔》。
[宋代] 柴隨亨
柴隨亨(一二二○~?),字剛中,號瞻岵居士,江山(今屬浙江)人。宋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jìn)士,時年三十七(《寶祐四年登科錄》)。曾知建昌軍。宋亡,與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隱于櫸林九磜之間,世稱‘柴氏四隱’。著作已佚。明萬歷中裔孫復(fù)貞等搜輯遺稿,編為《柴氏四隱集》。事見清同治《江山縣志》卷一一。柴隨亨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柴氏四隱集》為底為本,編為一卷。
[宋代] 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南宋)一名尹仁,字元暉,小名寅哥、鰲兒。其山水畫脫盡古人窠臼,發(fā)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橫點,連點成片,雖草草而成卻不失天真,每畫自題其畫曰“墨戲”。其運用“落茄皴”(即“米點皴”)加渲染之表現(xiàn)方法抒寫山川自然之情,世稱“米家山水”,對后來“文人畫”影響較大。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畫雖親朋好友亦無緣得之,眾嘲曰:“解作無根樹,能描濛鴻云;如今供御也,不肯與閑人?!?
[宋代] 錢協(xié)
(1034—1097)杭州臨安人,字穆父。錢彥遠(yuǎn)子。以蔭知尉氏縣。神宗召對稱旨,以不附王安石,命權(quán)鹽鐵判官。歷提點京西、河北、京東刑獄。奉使吊高麗,凡饋餼非舊例所有者皆不納。歸拜中書舍人。哲宗元祐初,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為宗室、貴戚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戶部侍郎,進(jìn)尚書。復(fù)知開封府,臨事益精。哲宗蒞政,補翰林學(xué)士,為章惇誹詆,罷知池州。藏書甚富,工行草書。
[宋代] 陳人杰
陳人杰(1218-1243),一作陳經(jīng)國,字剛父,號龜峰,長樂(今福建福州)南宋詞人,同時也是宋代詞壇上最短命的詞人,享年僅26歲。他現(xiàn)存詞作31首,全用《沁園春》調(diào),這是兩宋詞史上罕見的用調(diào)方式。
[宋代] 呂希純
壽州人,字子進(jìn)。呂??兊?。登進(jìn)士第。為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歷官太常丞、權(quán)太常少卿。宣仁太后死,諫哲宗勿復(fù)新法。尋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紹圣初出知亳州,為諫官劾元祐中附會呂大防、蘇轍,徙睦州、歸州。后貶金州居住,又責(zé)道州安置。徽宗即位,起知瀛州,改潁州。崇寧初,入元祐黨籍。卒年六十。
[宋代] 薛紹彭
河中萬泉人,字道祖,號翠微居士。薛向子。哲宗元祐元年官承事郎、監(jiān)上清太平宮。歷少府監(jiān)丞,累官秘閣修撰、知梓潼路漕。工書,擅行、正、草諸體,取法晉唐,格度嚴(yán)謹(jǐn),自成一家。與米芾為書畫友,書法并稱“米薛”。
[宋代] 張景脩
張景脩,字敏叔,常州(今屬江蘇)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jìn)士。神宗元豐末知饒州浮梁縣(《石林詩話》卷中)。后兩為憲漕,五典郡符,歷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官終祠部郎中,年七十馀卒。有《張祠部集》,已佚。事見《中吳紀(jì)聞》卷三。今錄詩二十七首。
[宋代] 吳淵
吳淵(1190—1257年)字道父,號退庵。吳柔勝第三子,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約生于宋光宗紹熙初,卒于理宗寶祐五年,年約六十八歲左右。嘉定七年中進(jìn)士,調(diào)建德主簿。丞相史彌遠(yuǎn)在館中留他,將授以開化尉,他謝道:“甫得一官,何敢躁進(jìn)。”彌遠(yuǎn)就不再強他。累官兵部尚書,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江東安撫使、拜資政殿大學(xué)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予祠。又力戰(zhàn)有功。拜參知政事,未幾,卒。淵著有《退庵集》、《退庵詞》奏議及易解,《宋史本傳》傳于世。
[宋代] 吳中復(fù)
(1011—1098)宋興國永興人,字仲庶。吳仲舉子。仁宗寶元元年進(jìn)士。知峨眉縣,悉廢祠廟,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奏罷宰相梁適、劉沆。改右司諫。歷知澤、瀛州及江寧、成德、成都、永興諸府軍。以沮青苗法削一階,提舉玉隆觀。起知荊南,復(fù)坐事免官。
[宋代] 富弼
(1004—1083)宋洛陽人,字彥國。仁宗天圣八年舉茂才異等。慶歷二年為知制誥,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挾索,然許增歲幣。三年,遷樞密使,與范仲淹等推行“慶歷新政”。至和二年,拜中書門下平章事,務(wù)守成,號賢相。神宗問邊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判亳州,復(fù)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韓國公致仕。卒謚文忠。有《富鄭公詩集》。
[宋代] 李思衍
李思衍(?~一二九○),字昌翁,一字克昌,號兩山,馀干(今屬江西)人。宋時事跡不詳。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伯顏率元兵渡江,以思衍權(quán)樂平,尋授袁州治中,入為國子司業(yè)。二十五年以禮部侍郎奉使安南,還授浙東宣慰使。二十七年召入覲,擬拜南臺御史,以疾卒。有《兩山集》、《天南行稿》,皆已佚。事見《元詩選》二集《兩山稿》、清同治《馀干縣志》卷一一。今錄詩二十五首。
[宋代] 趙汝讜
宗室。居馀杭,字蹈中,號懶庵。趙汝談弟。少與兄齊名。以祖蔭補承務(wù)郎,歷泉州市舶務(wù)、監(jiān)行右藏西庫。疏訟趙汝愚之冤,宰臣韓侂胄使其黨胡纮攻之,坐廢十年。后登寧宗嘉定元年進(jìn)士,歷官大理司農(nóng)丞。與宰臣史彌遠(yuǎn)不合,出為湖南提舉常平,改江西提點刑獄,俱有政績。遷知溫州卒。
[宋代]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xué)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jìn)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jīng)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宋代] 曾布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江西南豐人。漢族江右民系。北宋大臣,曾易占之子,曾鞏異母弟,曾任北宋右相。世稱“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之一。曾作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時出任丞相,謚“文肅”,《宋史》有傳。
[宋代] 劉將孫
劉將孫(1257—?)字尚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劉辰翁之子。嘗為延平教官、臨江書院山長。事跡見《新元史。劉辰翁傳》。有《養(yǎng)吾齋集》四十卷,久佚?!端膸炜偰刻嵋吩疲骸皩O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學(xué),頗習(xí)父風(fēng),故當(dāng)時有小須之目。”《彊村叢書》輯有《養(yǎng)吾齋詩馀》一卷。
[宋代] 釋惠崇
釋惠崇,(?~一○一七),淮南(今江蘇揚州)人(《清波雜志》卷一一),一作建陽(今屬福建)人(《圖繪寶鑒》卷三)。九僧之一,善詩,工畫(《清波雜志》卷一一)。真宗天禧元年卒。今錄詩十四首。
[宋代] 區(qū)仕衡
(1217—1277)廣州南海人,字邦銓。入太學(xué)為上舍生??犊兄锹裕蕴煜聻榧喝?。嘗上書論賈似道誤國,又陳恢復(fù)之策,皆不為用。歸而講學(xué)九峰書院,人稱九峰先生。詩文典雅。有《九峰集》、《理學(xué)簡言》。
[宋代] 何耕
(1127—1183)宋漢州綿竹人,占籍德陽,字道夫,號怡庵。高宗紹興十七年四川類試第一。累擢嘉州守,有惠政,與何逢原、孫松壽、宋誨號四循良。孝宗淳熙中歷戶部郎中、國子祭酒,出知潼川府。
[宋代] 蒲宗孟
蒲宗孟(1022-1088年),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1053)進(jìn)士(《郡齋讀書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調(diào)夔州觀察推官。治平年間,發(fā)生了水災(zāi)和地震。蒲宗孟上書斥責(zé)朝中的大臣,后宮和宦官。神宗熙寧元年(1068)召試學(xué)士院,為館閣校勘。六年,進(jìn)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轉(zhuǎn)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元豐六年(1083),出知汝州,加資政殿學(xué)士,徙亳、揚、杭、鄆州。哲宗元祐三年(1088),御史劾在鄆為政慘酷,奪職知虢州(同上書卷四二七)。
[宋代] 鄭域
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光宗紹熙中前后在世。淳熙十一年(1184)進(jìn)士。曾倅池陽。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隨張貴謨使金,著有燕谷剽聞二卷,記金國事甚詳。嘉定中官行在諸司糧料院干辦。域能詞,花庵詞選中錄存五首。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松窗詞》一卷。楊慎《詞品》卷四謂其《 昭君怨》詠梅詞“興比甚佳”,又《畫堂春·春思》詞“樂府多傳之”。
[宋代] 釋普巖
釋普巖(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號運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寧波)人。高宗紹興二十六年生。早年落發(fā)。初與石鼓夷公謁無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參叩松源崇岳禪師,并從松源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饒之薦福,明之香山、蘇之虎丘、杭之靈隱、報慈,后回鄉(xiāng)居四明運庵。寧宗開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寶華山受鎮(zhèn)江大圣普照寺請出世。后移住真州報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場山護(hù)圣萬壽寺。理宗寶慶二年卒。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禪師法嗣。
[宋代] 李邴
李邴(1085-1146), 字漢老,號龍龕居士。濟(jì)州任城人。生于宋神宗元豐八年,卒于高宗紹興十六年,年六十二歲。崇寧五年,1106年舉進(jìn)士第。累遷翰林學(xué)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苗傅、劉正彥反,邴諭以逆順禍福之理,且密勸殿帥王元,俾以禁旅擊賊。后為資政殿學(xué)士,上戰(zhàn)陣、守備、措畫、綏懷各五事,不報。閑居十七年,卒於泉州。謚文敏。邴著有草堂集一百卷,《宋史本傳》傳于世。存詞8首。
[宋代] 詹玉
詹玉(生卒年不詳)字可大,號天游,古郢(今湖北)人。至元間歷除翰林應(yīng)奉、集賢學(xué)士,為桑哥黨羽。桑歌敗,為崔劾罷(見《元史。崔傳》)。著有《天游詞》一卷。主要作品有《齊天樂·送童甕天兵后歸杭》《漢宮春》《桂枝香》《多麗》《三姝媚》《渡江云》等。
[宋代] 惠洪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覺范,自號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豐縣橋西鄉(xiāng)潛頭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于天王寺剃度為僧。當(dāng)時領(lǐng)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后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jié)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fā)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宋代] 張瑰
(1004—1073)滁州全椒人,字唐公。張洎孫。仁宗天圣二年進(jìn)士。除秘閣校理。歷兩浙轉(zhuǎn)運使,知潁州、揚州,即拜淮南轉(zhuǎn)運使。入修起居注、知制誥。因草故相劉沆贈官制用貶詞,出知黃州。英宗時進(jìn)左諫議大夫、翰林侍讀學(xué)士,復(fù)坐事出知濠州,歷數(shù)州。當(dāng)官遇事輒言,觸忤勢要,至屢黜,終不悔。
[宋代] 陸九淵
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xué)于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xué)者常稱其為“陸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jìn)士,調(diào)靖安主簿,歷國子正。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chuàng)修軍城,穩(wěn)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謚文安。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xué)”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xué)茍知道,六經(jīng)皆我注腳”。明王守仁繼承發(fā)展其學(xué),成為“陸王學(xué)派”,對后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宋代] 釋咸靜
釋咸靜,俗姓高,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住楚州勝因寺,號戲魚,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應(yīng)乾禪師法嗣。后居漣漪天寧寺,卒,年七十一?!都翁┢諢翡洝肪硪弧?、《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九首。
[宋代] 林泳
林泳,字太淵,自號艮齋,又號弓寮,南宋福建福清人。按《圖繪寶鑒》作興化人。希逸長子。寶祐元年(一二五三)進(jìn)士。能詩,工書,善畫墨竹。事跡見于《福州府志》、《宋詩紀(jì)事》、《書史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