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釋蘊(yùn)常

[宋代] 釋蘊(yùn)常

釋蘊(yùn)常,字不輕(《輿地紀(jì)勝》卷五)。居丹徒嘉山,與蘇庠相倡酬,后蘇庠弟祖可為僧,遂與之偕往廬山(《曲阿詩綜》卷八)。有《荷屋集》(《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五),已佚。今錄詩十首。

趙汝淳

[宋代] 趙汝淳

趙汝淳,字子野,號靜齋,昆山(今屬江蘇)人。太宗八世孫(《宋史·宗室世系表》二二)。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進(jìn)士(明嘉靖《昆山縣志》卷六)。歷知清江縣(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五),通判臨安府(《咸淳臨安志》卷五○)。今錄詩十首。

胡則

[宋代] 胡則

是北宋時的一位清官,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贊揚(yáng),杭州西湖龍井泉附近的胡公館便是根據(jù)他的傳說而建的。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考取進(jìn)士,為婺州有史以來第一個取得進(jìn)士功名的文人。他一生做了四十七年官,歷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知潯州、睦州、溫州、福州、杭州、陳州等十州,任尚書戶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權(quán)三司使(代理計(jì)相)等官職。力仁政,寬刑獄,減賦稅,除弊端,惠黎民。

王汾

[宋代] 王汾

王汾,字彥祖,鉅野(今屬山東)人。禹偁孫。第進(jìn)士。仁宗嘉祐五年(一○六○)知潭州湘鄉(xiāng)縣(《金石補(bǔ)正》卷一○○)。神宗元豐中知兗州(《元祐黨人傳》卷二)。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召為太常少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五)。四年,知明州(同上書卷四二二)。五年,為兵部侍郎(同上書卷四五三)。六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齊州(同上書卷四六六)。紹圣三年(一○九六)落職致仕。事見《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今錄詩四首。

馮偉壽

[宋代] 馮偉壽

馮偉壽,字艾子,號云月,取洽子。宋代詞人。

陳章

[宋代] 陳章

陳章(一一六○~一二三二),字子云,天臺(今屬浙江)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二)進(jìn)士,調(diào)同安簿,移安福尉。十二年,知彭澤縣。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通判建康府。六年,提轄行在榷貨務(wù)都茶場(《景定建康志》卷二四)。歷通判溫州,知建昌軍(《嘉定赤城志》卷三三)、信州。理宗紹定五年卒,年七十三。事見《永樂大典》卷三一五六《提舉崇禧觀知郡陳公墓志銘》。

周孚先

[宋代] 周孚先

周孚先,字修東,明代潮陽著名學(xué)者,有名的孝子,隱士,還是當(dāng)時著名的詩人。在理學(xué)和詩文方面都頗有成就。

吳大有

[宋代] 吳大有

吳大有,(約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字有大,一字勉道,號松壑,嵊縣(今屬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末前后在世。寶佑間,(公元一二五六年左右)游太學(xué),率諸生上書言賈似道奸狀,不報。遂退處林泉,與林昉、仇遠(yuǎn)、白珽等七人,以詩酒相娛。元除,辟為國子檢閱,不赴。大有著有松下偶抄,千古功名鏡及雪后清者,歸來幽莊等集傳與世。詞存一首,載《絕妙好詞》卷六。

王庭珪

[宋代] 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號瀘溪老人、瀘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性伉厲,為詩雄渾。乾道八年(1172)病逝,終年92歲,去世后葬于安??h山莊鄉(xiāng)下沙村長甫村后山腰,胡銓撰寫墓志銘碑。王庭珪是兩宋之交的重要詩人。他個性剛直,辭官歸隱,曾因詩送胡銓而被貶辰州。靖康之變而后他表現(xiàn)出對國家憂患和民生疾苦的極大關(guān)注,有著強(qiáng)烈的愛國情感,詩文詞創(chuàng)作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趙汝唫

[宋代] 趙汝唫

趙汝唫,字仁父,號兩山。太宗八世孫。曾知臨安縣(《咸淳臨安志》卷五一)。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知江陰軍(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今錄詩九首。

宋綬

[宋代] 宋綬

宋綬(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 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北宋著名學(xué)者、藏書家。因平棘為漢代常山郡治所,故稱常山宋氏,后人稱“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年),召試中書,為大理評事。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疏陳攻守十策,被召為知樞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宋綬去世,年五十。追贈司徒兼侍中,謚號“宣獻(xiàn)”。后加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追封燕國公。宋綬藏書甚豐,手自校理,博通經(jīng)史百家。筆札精妙,傾朝學(xué)之,號稱“朝體”。

蔡沆

[宋代] 蔡沆

宋建州(1159~1237)建陽人,字復(fù)之,號復(fù)齋居士。蔡淵弟。父蔡元定以外表兄虞英無子,與之為嗣,更姓名虞知方。及領(lǐng)鄉(xiāng)舉,從母命歸宗。嘗從朱熹學(xué)。官至文林郎、兩浙運(yùn)干。有《春秋五論》、《春秋衍義》等。

王信

[宋代] 王信

(988—1048)太原人,字公亮。少勇悍。真宗大中祥符中從軍,以功補(bǔ)龍神衛(wèi)指揮使,遷都虞候。仁宗朝,與西夏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累遷馬步軍都虞候、象州防御使。慶歷末,為貝州城下都總管,率軍鎮(zhèn)壓王則起義。召為步軍副都指揮使,未至而卒。

洪擬

[宋代] 洪擬

(1071—1145)宋鎮(zhèn)江丹陽人,字成季,一字逸叟。先本姓弘,避南唐諱改。哲宗紹圣元年進(jìn)士。歷國子博士、監(jiān)察御史,進(jìn)侍御史。王黼、蔡京用事,擬中立無所附會。高宗時,累遷吏部尚書。自南渡后,法無見籍,吏隨事立文,擬以舊法及續(xù)降指揮詳定成《七司敕令》。以直言罷,復(fù)起知溫州。卒謚文憲。有《凈智先生集》、《杜甫詩注》。

林一龍

[宋代] 林一龍

溫州永嘉人,字景云,人稱石室先生。度宗咸淳七年進(jìn)士。累官秘書郎、崇政殿說書,終史館檢閱。性直諫,樂道人善。工古文。有《石室文集》。

孫復(fù)

[宋代] 孫復(fù)

(992—1057)晉州平陽人,字明復(fù)。舉進(jìn)士不第,遂退居泰山,研學(xué)《春秋》,世稱泰山先生,石介等皆師事之,李迪以弟女妻之。范仲淹、富弼薦其經(jīng)術(shù),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jiān)直講,召為邇英閣祗候說書。以講說多異先儒,出為州縣佐官。復(fù)召入,累遷殿中丞。有《春秋尊王發(fā)微》、《孫明復(fù)小集》等。

王介

[宋代] 王介

衢州常山人,字仲父。仁宗嘉祐六年中制科。累官至秘閣校理。性剛直,與王安石交友甚篤,然未嘗降意相下。

蘇欽

[宋代] 蘇欽

蘇欽,字伯臣,一字伯承(清乾隆《仙游縣志》卷二九),仙游(今屬福建)人?;兆谛土辏ㄒ灰欢模┻M(jìn)士,調(diào)惠州錄事參軍。歷知閩清、閩縣、新建縣。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擢知巴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七)。二十八年,知閬州,尋除利州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轉(zhuǎn)運(yùn)使,卒于官。有《兩漢提要》十卷(《仙游縣志》卷三三),已佚。事見《莆陽文獻(xiàn)》列傳第一八。今錄詩十首。

顧德輝

[宋代] 顧德輝

顧德輝(1310~1369)一名瑛,又名阿瑛,字仲英,號金粟道人,江蘇昆山人。家富,輕財(cái)善結(jié)納賓客,豪宕自喜,年30始折節(jié)讀書,購古書名畫、彝鼎秘玩,筑別業(yè)于茜涇西,曰玉山佳處,與客賦詩其中。四方文學(xué)士皆至其家。為逃避張士誠授官,隱居嘉興合溪,子元臣為元官,故封錢塘縣男,母喪歸綽溪。再逃避士誠授官,斷發(fā)廬墓,號金粟道人。后徙濠梁,卒?!墩Z林》云:“顧仲瑛風(fēng)流文雅著稱東南,才情妙麗?!敝小队裆讲萏眉贰?

程玄輔

[宋代] 程玄輔

(1135—1196)宋徽州婺源人,字允夫,號克庵,又號翠林逸民。程鼎子。為朱熹內(nèi)弟。從學(xué)于熹,與之往復(fù)論為學(xué)之要及克己之功。歷任廬陵錄參,與新任主管官不協(xié),去官。有《尊德性齋小集》、《三蘇紀(jì)年》等。

劉豫

[宋代] 劉豫

(1073—1146)宋景州阜城人,字彥游。哲宗元符間進(jìn)士?;兆谛椭信袊颖O(jiān),除河北提刑。金人南侵,棄官逃匿。高宗建炎中張愨薦知濟(jì)南府,金人攻濟(jì)南,豫殺守將關(guān)勝,降金。四年,金人冊其為帝,國號“大齊”,都大名,后遷汴京。與其子劉麟時誘金人攻宋,且籍民兵三十萬入寇,屢為韓世忠、岳飛、楊沂中等所敗,金人詰其罪。紹興七年,被廢為蜀王,徙臨潢,改封曹王。

王清惠

[宋代] 王清惠

王清惠,約活動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儀。恭帝德佑二年(1276),臨安(今浙江杭州)淪陷,隨三宮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請為女道士,號沖華?,F(xiàn)存詩四首,詞一首,皆融個人遭遇與國破家亡、去國懷鄉(xiāng)于一爐,為亡國遺民長歌當(dāng)哭之作,格調(diào)低回悲壯。

蘇舜欽

[宋代] 蘇舜欽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jìn)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jìn)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fù)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xué)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李長民

[宋代] 李長民

李長民,字元叔,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人?;兆谛驮辏ㄒ灰灰痪牛┡e博學(xué)宏詞科。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除秘書省正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以守監(jiān)察御史出知處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五、七○)。歷知泗州、建昌軍(同上書卷一三五、一五○)。二十六年,由知郢州遷江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同上書卷一七四)。事見《南宋館閣錄》卷八。今錄詩十首。

釋道謙

[宋代] 釋道謙

釋道謙,號密庵,俗姓游,建寧(今屬福建)人。住開善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都翁┢諢翡洝肪硪话恕ⅰ段鍩魰肪矶鹩袀?。今錄詩八首。

釋道楷

[宋代] 釋道楷

釋道楷(一○四三~一一一八),俗姓崔,沂州(今山東臨沂)人,住東京天寧芙蓉庵。乃青原下十一世,投子青禪師法嗣。徽宗大觀初賜紫方袍,號定照禪師,以拒命坐罪。政和八年卒,年七十六。《禪林僧寶傳》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偈八首。

釋曇密

[宋代] 釋曇密

釋曇密(一一二○~一一八八),號混源,俗姓盧,天臺(今屬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師資福道榮。十六圓具,習(xí)臺教,棄依大慧于徑山。后歷訪名宿,無省發(fā)。之泉南教忠求決于晦庵。偶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即往梅陽,參見妙喜,歷四載。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遷臺城、紫籜、鴻福、萬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詔居凈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彌光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五首。

釋道川

[宋代] 釋道川

釋道川,號實(shí)際,姑蘇玉峰(今江蘇昆山)人。俗名狄三,初依東齊(《五燈會元》卷一二作齋)謙首座習(xí)法,改名道川。高宗建炎初圓頂。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鄭喬年漕淮西,迎之于無為軍冶父寺開法。卷南岳下十五世,凈因繼成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三十一首。

釋嗣宗

[宋代] 釋嗣宗

釋嗣宗(?~一一五三),號聞庵,俗姓陳,徽城(今安徽歙縣)人。幼業(yè)經(jīng)圓具,冠依妙湛慧禪師。后謁宏智正覺禪師,蒙印可。出住普照,徙善權(quán)、翠巖,遷慶元府雪竇寺。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卒。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覺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釋法成

[宋代] 釋法成

釋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興(今屬浙江)人。祝發(fā)后于吳興金山廣法院事本覺法真守一禪師,后十九年至隨州大洪山師芙蓉道楷禪師?;兆诖笥^元年(一一○七)傳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凈因禪院,后住鎮(zhèn)江焦山普濟(jì)禪院,晚歸廣法禪院。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事見《北山集》卷三二《宋故焦山長老普證大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八首。

吳鎰

[宋代] 吳鎰

[約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仲權(quán)臨川人,吳曾從弟。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興(公元一一六四年左右)進(jìn)士。知義章縣及武岡軍,均有惠政。累官司封郎中,極言罷歸。鎰著有云巖集。又工詞,有敬齋詞一卷,《文獻(xiàn)通考》傳于世。

朱元升

[宋代] 朱元升

平陽人,字日華,號水檐。寧宗嘉定間武舉進(jìn)士。為政和縣巡檢。后棄官不仕,入南蕩山,潛心研《易》數(shù)十年。有《三易備遺》。

李騊

[宋代] 李騊

李騊,唐安(今四川崇慶縣東南)人。神宗元豐初,知漢州綿竹縣(《凈德集》卷二五《著作佐郎李府君墓志銘》)。四年(一○八一),通判達(dá)州(《雞肋集》卷六五《晁夫人墓志銘》)?;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ㄅ星刂荩ā督鹗途帯肪硪凰娜?。今錄詩九首。

鄧允端

[宋代] 鄧允端

鄧允端,字茂初,臨江(今江西樟樹西南)人(《江湖后集》卷一五)。今錄詩八首。

劉騭

[宋代] 劉騭

劉騭,潭州長沙(今屬湖南)人,一作湘鄉(xiāng)人(《湖南通志》卷一三四)。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jìn)士,除潭州教授(同上書)。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以秘書丞直集賢院(《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一之二四)。六年,出知衡州。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責(zé)監(jiān)漣水軍商稅。二年,知道州(《永州府志》卷一一)。今錄詩八首。

釋勝

[宋代] 釋勝

釋勝,住簡州南巖寺。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馬云

[宋代] 馬云

馬云,字里不詳。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為天平軍節(jié)度推官(《吳郡志》卷一五)。今錄詩八首。

馮京

[宋代] 馮京

馮京(1021年—1094年),字當(dāng)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時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至祖父時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歷官翰林學(xué)士、揚(yáng)州、江寧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師致仕。紹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贈司徒,謚號“文簡”。馮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芮燁

[宋代] 芮燁

芮燁(1115—1172),字仲蒙,一字國器,(即芮國器)烏程(今湖州)人。與其弟芮煇力學(xué)起家,宋紹興十八年(1148)同中進(jìn)士,后又同入太學(xué),號“二芮”。初仕為仁和(今杭州)尉。當(dāng)?shù)亻L河堰有一龍王廟,每次祭祀均有蛇出,或毀香爐,或飲盡杯中之酒,每年都有人傷亡,人皆以為是龍所為。傳芮燁到任后,特意焚香設(shè)奠,蛇竄出,芮燁歷數(shù)其罪,誅于堂前。

范周

[宋代] 范周

宋蘇州吳縣人,字無外。范仲淹從孫。負(fù)才不羈,工詩詞,安貧自樂。方臘起事,周率學(xué)舍諸生冠帶夜巡,以大燈籠題詩其上。方臘將見詩,即為罷去。

汪洙

[宋代] 汪洙

汪洙,字德溫,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人。元符三年(1100)進(jìn)士,官至觀文殿大學(xué)士。其幼穎異,九歲能詩,號稱汪神童。父,汪元吉,曾任鄞縣縣吏。在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因看重汪元吉的為人,特把汪元吉推薦給轉(zhuǎn)運(yùn)史,叫汪元吉負(fù)責(zé)明州府的法律方面(司法參軍)的事務(wù)。

潘汾

[宋代] 潘汾

潘汾,字元質(zhì),金華(今屬浙江)人。《全宋詞》存其詞六首。

陳讜

[宋代] 陳讜

陳讜(1134~1216年),字正仲,陳豐(在朝為官)之子,文賢里留浦(今度尾鎮(zhèn)帽山村)人。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進(jìn)士。初任甌寧主簿、泉州教授等職,后升任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朝侘胄兵伐金。陳讜致函勸阻,認(rèn)為敵勢雖弱,未可輕視,收復(fù)中應(yīng)先守御后攻取,方為萬全之策,韓置之不理,一意孤行,結(jié)果北伐失敗。嘉定初年(1208年)他再三告老,致仕后封清源郡候,終年82歲,贈通議大夫。

郭三益

[宋代] 郭三益

郭三益(?~一一二八),字慎求,常州(今屬江蘇)人,一作嘉興(今屬浙江)人,北宋詩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jìn)士。元符元年(一○九八),知仙居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兆谥睾投辏ㄒ灰灰痪牛?,為吏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九之二)。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為給事中,同知貢舉(同上書選舉一之一五)。出知洪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改潭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為荊湖南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二年,同知樞密院事,卒(同上書卷一七)。

黃子行

[宋代] 黃子行

黃子行,號逢甕,修月(今江西省)人,寓籍分宜。黃庭堅(jiān)之諸孫。有逢甕寐,今佚。

許古

[宋代] 許古

許古(1157-1230)金代文學(xué)家。字道真,河間(今屬河北)人,明昌五年(1194)進(jìn)士。宣宗朝自左拾遺拜臨察御史,以直言極諫得罪,兩度削秩。哀宗立,召為補(bǔ)闕,遷右司諫。致仕,居伊陽(今河南嵩縣)。正大七年卒,年七十四。

馬存

[宋代] 馬存

饒州樂平人,字子才。哲宗元祐三年進(jìn)士。師事徐積,為文雄直。歷官鎮(zhèn)南節(jié)度推官,再調(diào)越州觀察推官。早卒。有文集。

章鑒

[宋代] 章鑒

隆興府分寧人,字公秉。以別院省試及第。歷任中書舍人、侍左郎官、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等職。度宗咸淳十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次年二月,元兵逼近臨安,托故逃遁。三年召還,罷相。尋坐庇護(hù)殿帥韓震事,被逐出京,放歸田里。性清約,在朝號寬厚,士大夫目為“滿朝歡”。有《杭山集》。

方來

[宋代] 方來

宋溫州永嘉人,字齊英。寧宗開禧元年進(jìn)士。先后從葉適、黃干學(xué)。歷左司諫,累擢兵部侍郎。知漳州,在龍江書院側(cè)建道源堂祀朱熹。后奉祠歸里。

陸九韶

[宋代] 陸九韶

(1128-1205年),字子美,號梭山居士。撫州金溪人。陸九淵的四哥。與弟陸九齡,陸九淵合稱“三陸”。曾與朱熹進(jìn)行《西銘》論戰(zhàn),指出朱熹太極之失,“不當(dāng)于太極上加無極二字”。又曾謂“晦翁(朱熹)《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筑室梭山,自號梭山老圃,講學(xué)其中。嘉泰己丑年卒。著有《解經(jīng)新說》、《州郡圖》、《家制》等。

道禪師

[宋代] 道禪師

道禪師,青原下八世,德山密禪師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普安寺。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五。今錄頌五首。

呂午

[宋代] 呂午

(1179—1255)徽州歙縣人,字伯可,號竹坡。寧宗嘉定四年進(jìn)士。歷知馀杭、龍陽縣,有政績。累拜監(jiān)察御史,疏論切直,獨(dú)立無黨。遷浙東提刑,復(fù)為監(jiān)察御史,屢為史嵩之所忌。官至中奉大夫。有《竹坡類稿》、《左史諫草》。

翟杰

[宋代] 翟杰

翟杰,號樸庵,東莞(今屬廣東)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jìn)士(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三一)。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為化州司戶,創(chuàng)桂華書院。事見《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三六。

趙廱

[宋代] 趙廱

趙廱,字和仲,號竹潭,太原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二十六年,監(jiān)車輅院,累遷宗正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肇慶府(《廣東通志》卷二一○)。今錄詩六首。

汪任

[宋代] 汪任

汪任,號鳳山居士,鄱陽(今江西鄱陽)人。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知英州。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一○。今錄詩八首。

丁寶臣

[宋代] 丁寶臣

丁寶臣(1010~1067)北宋官員,詩人。北字元珍,晉陵(今江蘇省常州市)雙桂坊人。景祐元年(一○三四)進(jìn)士。歷官太子中允剡縣知縣、太常博士諸暨知縣,除弊興利,越人稱為循吏,官至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尤與歐陽修友善。 [1] 《丁君墓志銘》今錄詩八首。與兄丁宗臣俱以文知名,時號二丁。

葉夢鼎

[宋代] 葉夢鼎

臺州寧海人,字鎮(zhèn)之,號西澗。以太學(xué)上舍試兩優(yōu)入仕。授信州軍事推官。理宗淳祐間累官直秘閣、江西提舉常平兼知吉州,節(jié)制悍將,置社倉、義倉,平反李義山受贓之冤。度宗咸淳間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以與賈似道不合,引疾辭歸。端宗即位于閩,召為少師,因道阻不能赴,慟哭而還。卒年八十。

張齊賢

[宋代] 張齊賢

張齊賢(942年—1014年),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后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北宋名臣。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張齊賢登進(jìn)士第,先后擔(dān)任通判、樞密副使、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司空等職,還曾率領(lǐng)邊軍與契丹作戰(zhàn),頗有戰(zhàn)績。為相前后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xiàn)。史稱其“四踐兩府、九居八座,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張齊賢去世,年七十二。追贈司徒,謚號“文定”。有《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于世。

錢伯言

[宋代] 錢伯言

錢伯言(?~一一三八),字遜叔,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協(xié)之。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八月,知杭州,十月,移知鎮(zhèn)江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一○)。三年,責(zé)澧州居住,再貶永州安置(同上書卷二一)。紹興八年,卒于巖州(同上書卷一二四)。今錄詩七首。

朱勝非

[宋代] 朱勝非

( 1082—1144)蔡州人,字藏一。徽宗崇寧二年進(jìn)士。高宗建炎初歷尚書右丞、中書侍郎。三年,拜右仆射兼御營使。苗傅、劉正彥之變時,以善事斡旋,保護(hù)之功居多。出知洪、江州。紹興二年,以呂頤浩力薦,再相,主和議及定都臨安。先后詆毀李綱,排斥趙鼎,為時論所輕。與秦檜有隙,檜秉政,廢居八年。卒謚忠靖。有《秀水閑居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