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卞的詩詞(4首)

蔡卞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zhèn)東宅村赤嶺自然村)人。北宋后期大臣,書法家。奸相蔡京胞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謚“文正”。南宋建立后,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牽連,宋高宗趙構采納諫議大夫任伯雨諫章,追貶蔡卞為單州團練副使。

人物生平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泉州府(興化軍)仙邑慈孝里赤嶺境(今仙游縣楓亭鎮(zhèn)東宅赤嶺自然村)人。蔡卞小時聰穎敏悟,就讀于楓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會心書院),他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經典也爛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雜說,國家法典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鄉(xiāng)里。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蘇江陰縣主簿,其時當?shù)卮蟾缓李櫺略热?,趁著青黃不接之際,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時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極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斷然開倉借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囂張氣焰,免除農民遭受高利貸剝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為婿。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諫官陳瓘、任伯雨、御史龔夬聯(lián)合彈劾蔡卞劣跡曰:“卞尊私史,以壓宗廟之惡,有過于惇,去年封事,數(shù)千人皆乞斬惇、卞,公議于此可見矣?!标悺∵€羅列蔡卞六條罪惡:因誣罔宣仁圣烈保佑之功,欲行追廢;凡紹圣以來竄逐臣僚,皆由卞啟齒之后施行;宮中厭勝事作,哲宗方疑未知所處,惇欲禮法通議,卞云:“既犯法矣,何用議為”?;屎笠允堑米铮痪幣旁v章牘,萋菲語言、被罪者數(shù)千人,議自卞出;鄒浩以言忤旨,卞激怒哲宗,致之遭遠謫,又請治其親故送別之罪;蹇序辰建看詳訴理之議,惇遲疑未應,卞即以二心之言迫之,惇默言不敢反對,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凡此皆由卞謀之,而惇行之。陳瓘等人要求圣上亟待正典刑,以謝天下。

蔡卞后被降為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翌年又起知大名府,徙揚州,召為中太一宮使,后擢知樞密院事,負責邊防、軍備等機要事務。時蔡京居相位,他以親嫌辭,沒有評可。他贊成徽宗、蔡京收復湟州、鄯廓等地,因功進金紫光祿大夫。

蔡卞反對蔡京重用宦官童貫為陜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他的主張也多與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詆毀,他以天章閣學士出知河南,時張懷素敗下,卞素與之游之,因此一起降職,旋加觀文殿學士,拜昭慶軍節(jié)度使,入為侍讀,進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累遷鎮(zhèn)東軍節(jié)度使。

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鄉(xiāng)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歲,贈太傅,謚文正。高宗即位,追責為寧國軍節(jié)度副使,紹興五年(1136)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著有《毛詩名物解》,與蔡京編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各20卷。

蔡卞的詩詞列表

  • 宋代:蔡卞

    師到華陽洞,山華幾度開。

    只應常救物,卻遣世人來。

  • 宋代:蔡卞

    莫學饑鷹飽便飛。

  • 宋代:蔡卞

    覺海性澄圖,圖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相想澄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圣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人三昧,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子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恒一,去何獲圓通。

    觸以所角明,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維虧一半,支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xiàn)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如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說,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話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話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漢有入,云何獲圓通。

    鼻息本權機,只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性分別。

    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圣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圣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為。

    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恒沙動中,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水齊,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聞復翳根除。

    塵消覺圓凈,凈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塵登如在夢。

    誰能留汝形,如切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消,成圓明凈妙。

    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

    反□□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盤門,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現(xiàn)在諸菩薩。

    今各人圓明,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登。

    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

    訋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閒人,成就涅盤心。

    觀世音□□,自余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

    原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沈淪,但心引根修。

    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 宋代:蔡卞

    猗嗟三茅,得自初成。

    氣合於無,與形俱升。

    孰希其風,必靜必清。

    寥寥久哉,乃發(fā)先生。

    帝用尊之,載召來廷。

    乃錫命書,迨其儔侶。

    因其故廬,啟此新宇。

    像圖仙真,上肖帝所。

    神筆牘之,龍鳳軒翥。

    天錫皇帝,聰明孝友。

    抱一用中,以綏九首。

    遐邇率從,尊道熙功。

    有欲求之,與在斯宮。

    作為好歌,以詔無窮。

蔡卞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