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名校網(wǎng)
名校網(wǎng)
cǎo shū

草書


拼音cǎo shū
注音ㄘㄠˇ ㄕㄨ

繁體草書
詞性名詞


詞語解釋

草書[ cǎo shū ]

⒈ 漢字六體中繼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書法字體。特點是筆畫相連,書寫時速度快。

grass characters; calligraphy executed with strokes flowing together;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

引證解釋

⒈ 漢字字體名。草書之稱,為隸書通行后的草寫體,取其書寫便捷,故又名草隸。 漢章帝 好之, 漢 魏 間的章草,殆由此得名。后漸脫隸書筆意,用筆日趨圓轉(zhuǎn),筆劃連屬,并多省簡,遂成今草。 晉 王羲之、獻之 父子又創(chuàng)諸字上下相連的草體,至 唐 張旭、懷素,宋 米芾 等又發(fā)展為筆勢恣縱、字字牽連、筆筆相通的狂草。

國語辭典

草書[ cǎo shū ]

⒈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chǎn)生的字體,大約起于漢代。初創(chuàng)時稱為「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其字個個分離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書」。

“草書”分字解釋


詞語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