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唐代] 韋丹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州縣十官,賣以取貲。丹曰:“使外國,不足于資,宜上請,安有貿(mào)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還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xué)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辟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為“孝文世,法廢人慢,當(dāng)濟以威,今不誅辟,則可使者惟兩京耳”。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
[唐代] 卜天壽
卜天壽(699—?),唐西州高昌人,生平不詳,主要作品有《論語鄭氏注》。中宗景龍四年(710)抄《論語鄭氏注》,于卷末抄《十二月三臺詞》1首及五絕6首,其中一部分為當(dāng)時民間流行之作,一部分可能為其本人所作。1969年抄本出土于新疆吐魯番唐墓,收入《吐魯番出土文書》。
[唐代] 趙徵明
趙徵明,唐代詩人,天水人?!度圃姟纷鳌?em>趙徵明”,存詩三首。工書,竇臮《述書賦》稱之。詩三首,皆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佳作?!痘剀婖苏摺穼懸粋€回鄉(xiāng)的跛腳老軍,拄著“一枝假枯木”,步履維艱,“去時日一百,來時月一程”(當(dāng)年去邊城時能日行百里,現(xiàn)在退役還鄉(xiāng)整整一個月才行短短一程),時刻擔(dān)心自己會倒在路旁,“掩棄狐兔塋”,“所愿死鄉(xiāng)里,到日不愿生”(唯一的心愿是能趕回家鄉(xiāng),立刻死掉),此情此景真令人痛斷肝腸,其藝術(shù)感染力與三國時王粲著名的《七哀詩》相仿佛。后兩首分別寫死別、生離,亦皆寫得悲氣彌天,讀之淚泫,足見徵明鋪陳渲染之功夫。
[唐代] 侯氏
生平不詳。邊將張揆(一作睽)妻。武宗會昌中,張揆防邊10余年未歸,侯氏遂繡回文作龜形詩詣闕以獻。武宗覽詩,敕揆還鄉(xiāng),又賜侯氏絹300匹。事見《唐詩紀(jì)事》卷七八。《全唐詩》存詩1首。
[唐代] 慧忠
俗姓陳,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人。9歲出家。后嗣華州草庵法義。歸住泉州龜洋山。武宗時被迫還俗。約卒于宣宗大中間。《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錄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代] 元孚
元孚,字秀和,元昌弟。少有令譽。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聰、司徒崔光等見孚,咸曰:“此子當(dāng)準(zhǔn)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見耳?!崩圻w兼尚書右丞。靈太后臨朝,宦者干政,孚乃總括古今名妃賢后,凡為四卷,奏之。遷左丞。
[唐代] 黃崇嘏
黃崇嘏,臨邛(今四川邛崍)人,父親曾在蜀中任使君,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詩善文,琴棋書畫,無一不精。12歲父母亡故后,家境清寒,與老保姆相依為生。成年后常女扮男裝,四處游歷。公元888年,因故被誣為縱火人,寫詩向知州周庠辯冤,得其賞識。獲釋后,經(jīng)周庠推舉,代理司戶參軍一職。周庠又欲將其女嫁予黃崇嘏為妻。黃無奈修書一封,表明“女身”,并向周庠辭職。歸鄉(xiāng)后,守貧而終。關(guān)于黃崇嘏身世,又有其曾代兄考中狀元一說,故其素有“女狀元”之美稱,為黃梅戲《女駙馬》之原型。
[唐代] 蕭翼
蕭翼,江南大姓蕭家出身,梁元帝的曾孫。唐貞觀年間曾任諫議大夫,監(jiān)察御史。本名世翼。太宗時,命為監(jiān)察御史。充使取羲之《蘭亭序》真跡于越僧辨才。翼初作北人南游,一見款密留宿,設(shè)酒酣樂,探韻賦詩。既而以術(shù)取其書以歸。
[唐代] 邢巨
[唐](約公元720年前后在世)字不詳,揚州(今屬江蘇)人。玄宗先天元年(712)中手筆俊拔、超越流輩科,開元七年(719)中文詞雅麗科。曾兩任監(jiān)察御史。邢巨“器能通敏,詞藻清新”(孫逖制文語),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等吳越之士,以文詞俊秀揚名于京師。
[唐代] 智威
(?—680)唐僧。處州縉云人。俗姓蔣。家世業(yè)儒,年十八出家,投天臺山國清寺章安為師。受具足戒。高宗上元元年,居軒轅煉丹山法華寺傳教,號“法華尊者”。晝講夜禪,手寫藏典,習(xí)禪者三百,聽講者七百余。以法傳慧威,時稱智威為大威,慧威為小威。富有辭藻,有《桃?guī)r寺碑》、《頭陀寺碑》。為天臺宗六祖。
[唐代] 竇蒙
竇蒙唐代書法家,字子全陜西省麟游縣西人。字子全,竇臮之兄.扶風(fēng)郡(今陜西省麟游縣西)人。官至試國子司業(yè)兼太原縣令、國子司業(yè)。書跡末見。曾經(jīng)為其四弟竇臮的《述書賦》作注定?!妒鰰x》曰:吾兄書包雜體,首冠眾賢,手倦日瞥,瞬息彌年,比夫得道家之深旨,習(xí)閬風(fēng)而欲仙?!妒鰰x》凡7640余言,然尚覺得意有未盡。
[唐代] 蔣偕
常州義興人,徙居河南。蔣伸弟。有史才。以父蔭歷遷右拾遺、史館修撰、主客郎中。宣宗時,嘗受詔與崔龜從等續(xù)修《唐歷》,累除太常少卿。大中八年,又與盧耽等修《文宗實錄》。蔣氏三世相繼修國史、實錄,時稱良筆。
[唐代] 辨正
俗姓秦,日本人。少出家。武后長安間來唐,學(xué)三論宗。善弈棋。嘗出入于臨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藩邸,頗受恩遇。后卒于唐?!度毡竟诺湮膶W(xué)大系》本《懷風(fēng)藻》載其事跡,并收其在唐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代] 張正一
生卒年不詳。一作張正壹。排行六。德宗貞元十九年(803)為左補闕,因上書言事得召見,同僚劉伯芻、王仲舒等數(shù)以酒食相過從,韋執(zhí)誼惡其朋聚覬望,奏貶之(《通鑒》卷二三六)。憲宗元和元年(806)入為戶部員外郎。二年隨武元衡至西川,任節(jié)度觀察判官(《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六八《諸葛武侯祠堂碑》)后入朝為諫議大夫,約于元和五年以國子司業(yè)致仕。事跡見《白居易集》卷五五《張正一致仕制》、《唐詩紀(jì)事》卷四五等?!度圃姟反嬖?首。
[唐代] 柳渾
柳渾(公元714—789年),字夷曠,一字惟深,本名載。柳悛六世孫。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開元三年,卒于德宗貞元五年,年七十五歲。少孤,志學(xué)棲貧。舉進士,為監(jiān)察御史。魏少游鎮(zhèn)江西,奏署判官。后為袁州刺史,遷左散騎常侍。拜宜城縣伯,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渾著有文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唐代] 高璩
高璩(qú)(?-865年),字瑩之,唐朝官員,唐懿宗年間曾短暫任宰相,為期兩個月。高璩是北齊皇族后裔,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盡管高家并未因此而顯貴,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親高元裕都成為朝廷名臣。唐宣宗之子唐懿宗繼位后,高璩任東川節(jié)度使,不久又被召回長安任兵部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于是成為宰相。兩個月后他就去世了,并得到追謚。但因為高璩生前和不良人士來往頻繁,在太常博士曹鄴堅持下,他得了一個“剌”的惡謚。
[唐代] 裴略
唐太宗時期初為宮廷侍衛(wèi),參加兵部主持的武官考試名落孫山,后直接向當(dāng)朝宰相溫彥博申訴,溫彥博通過一番考核,認(rèn)可了裴略的才華,并委以重任,因而有“裴略自贊”的典故流傳后世?!秵㈩佷洝泛汀渡嗳A錄》 中均對此事有所記載。
[唐代] 張崇
五代時慎縣人。仕吳。官至廬州觀察使。引兵討王言作亂,擢德勝軍節(jié)度使,后加安西大將軍。居官好為不法,士庶苦之。吳楊溥大和初賜爵清河王。在廬州時,以貨厚結(jié)權(quán)要,為民患者二十余年。
[唐代] 柳泌
柳泌,唐方士。本名楊仁晝。元和間結(jié)識宰相皇甫傅、左金吾將軍李道古,待詔翰林。旋出為臺州刺史,驅(qū)吏民采藥。憲宗服其所進金石藥,躁怒,左右多得罪。不久暴死,時人認(rèn)為系宦官王守澄、陳弘志等所弒。他在穆宗即位后被杖殺。
[唐代] 柳棠
生卒年不詳。梓州(今四川三臺)人。與裴休友善。文宗開成二年(837),休薦登進士第。后歸梓州,頗游狎邪。性狂縱倨傲,以詩譏東川節(jié)度使楊汝士。汝士大怒,以書責(zé)其座主高鍇,棠懼,遂往劍州。后參越巂軍事,夭卒。事跡散見《云溪友議》卷中、《唐摭言》卷一三、《唐詩紀(jì)事》卷五八。棠才思敏速,善詩?!度圃姟反嬖?首。
[唐代] 趙遷
字里不詳。代宗大歷間任左領(lǐng)軍衛(wèi)兵曹參軍、翰林待詔。密宗僧不空之俗弟子。大歷九年(774)撰《不空三藏行狀》,十二年,作詩哀悼李抱玉?!恫豢毡碇萍肪砦宕嫫涫论E,并錄詩2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代] 楊思玄
楊思玄,生卒年不詳。弘農(nóng)華陰 (今屬陜西)人。楊師道兄子。龍朔中,為中臺司列少常伯,為選人所訟而免官。高宗時官至吏部侍郎、國子祭酒?!度圃姟肪硭乃匿浧湓妰墒?,《全唐文》卷二○三錄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六二《楊師道傳》、《新唐書》卷七一下《宰相世系表》一下、《南部新書》甲卷。
[唐代] 裴延
郡望河?xùn)|聞喜(今山西聞喜)。玄宗開元間宰相裴耀卿之子。官至通事舍人。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上》、《金石萃編》卷一〇六《裴耀卿碑》。《全唐詩》存詩2首,其中《隔壁聞奏伎》一首,實為南朝陳蕭琳詩。
[唐代] 姚倫
姚倫歷任揚州大都督府參、曹參軍、劍南觀察推官等職,是唐朝人。唐朝大中年間(847—860), 姚倫遷任太子詹事一職,直至去世。姚倫學(xué)識較豐,尤好詩文,高仲武曾評其詩曰:“姚子詩雖未弘深,去凡已遠,屬辭比事,不失文流。如‘亂聲千葉下,寒影一巢孤’篇什之秀也?!?
[唐代] 李榮
唐巴西道士。居梓州,與盧照鄰等交往。與女道士王靈妃相戀,后棄之,駱賓王代靈妃作詩責(zé)之。后至長安,居?xùn)|明觀。能詩,喜嘲謔論辯。高宗顯慶中,敕與僧慧立、義褒論辯,連環(huán)不絕。五年,敕與洛陽僧靜泰論辯,傳榮四度無答,帝令給事王君德責(zé)之,令還梓州。有《道德真經(jīng)注》。
[唐代] 唐扶
唐扶,字云翔,元和五年進士登第,累佐使府。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出為刺史。太和初,入朝為屯田郎中。十五年,充山南道宣撫使,至鄧州。八年,充弘文館學(xué)士,判院事。九年,轉(zhuǎn)職方郎中,權(quán)知中書舍人事。開成初,正拜舍人,逾月,授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團練觀察使。四年十一月,卒于鎮(zhèn)。扶佐幕立事,登朝有名,及廉問甌、閩,政事不治。身歿之后,仆妾爭財,詣闕論訴,法司按劾,其家財十萬貫,歸于二妾。又嘗枉殺部人,為其家所訴。行己前后不類,時論非之。
[唐代] 鄭概
生卒年不詳。排行十六。代宗廣德元年(763)至大歷五年(770)在浙東節(jié)度幕,與鮑防、嚴(yán)維等數(shù)十人聯(lián)唱,結(jié)集為《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集》。事跡散見《唐詩紀(jì)事》卷四七、《會稽掇英總集》卷一四?!度圃姟反嬖?首,又聯(lián)句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聯(lián)句10首。
[唐代] 張錫
張錫,張文琮子,貝州武城人。則天時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先是,姊子李嶠知政事,錫拜官,而嶠罷相出為國子祭酒,舅甥相代為相,時人榮之。錫與鄭杲俱知天官選事,坐贓,則天將斬之以徇,臨刑而特赦之中宗時,累遷工部尚書,兼修國史,尋令于東都留守。中宗崩,韋庶人臨朝,詔錫與刑部尚書裴談并同中書門下三品。旬日,出為絳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以年老致仕而卒。
[唐代] 何仲舉
何仲舉,后唐天成中登進士第,仕楚,署天策府學(xué)士,五代楚國全州、衡州刺史、詩人。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登進士第,獻詩秦王李從榮。有“碧云章句才離手,紫府神仙盡點頭”的佳句,秦王李從榮大悅并賜其所居鄉(xiāng)曰進賢,里曰化龍,時人贊賞不已。后因洛陽政變,返回湖南。不久后,歸事楚王馬希范,以李宏皋之薦,受命為天策府十八學(xué)士之一,歷全州、衡州刺史。其時楚地多詩人,何仲舉晚年詩作近于沖淡,如《秋日晚望》有"樹迎高鳥歸深野,云傍斜陽過遠山"之句,李宏皋頓足贊賞,被稱為“詩家之高逸者”。
[唐代] 李榮樹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唐末詩人。懿宗咸通末,李蔚為淮南節(jié)度使,嶸多奉承之言,謂國人祈其入相,后蔚果入相。事跡散見《太平廣記》卷二〇〇、《唐詩紀(jì)事》卷六七?!度圃姟反嬖?首。
[唐代] 顏蕘
顏蕘,唐詩人。吳郡(今蘇州)人,顏萱兄。與著名詩人張祜為世交,少時受知于張祜。后登進士第,昭宗景福時,任尚書郎,歷任合州刺史,禮部、虞部郎中、知制誥。光化三年(900),遷中書舍人,又拜給事中。后謫官,卒于湖外。顏蕘能詩善文,為文敏捷。任中書舍人時,草制數(shù)十,無妨談笑。與陸龜蒙為詩文之交,陸卒,蕘為書碑。又與詩僧尚顏為詩友,尚顏卒,為撰《顏上人集序》。《全唐詩》錄存其詩一首、斷句一聯(lián),《全唐詩續(xù)拾》補其詩一首、斷句四。
[唐代] 閻濟美
閻濟美,登進士第。累歷臺省,有長者之譽。自婺州刺史為福建觀察使,復(fù)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所至以簡淡為理,兩地之人,常賦之外,不知其他。入拜右散騎常侍。華州刺史、潼關(guān)防御、鎮(zhèn)國軍使,入為秘書監(jiān)。以年及懸車,上表乞骸骨,以工部尚書致仕。后以恩例,累有進改。及歿于家,年九十余。
[唐代] 張垍
生卒年待考。唐朝人,事見新一二五本傳,張說次子,妻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天寶九年杜甫在長安識張垍,作詩投贈,希望汲引,見集三《奉贈太常張卿珀二十韻》。查稽諸唐人集,發(fā)現(xiàn)李白與張垍的交游并非始于天寶年間,而是在開元年間白初入長安時,兩人已有交往??紡埦琵g《故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贈太師張公(說)墓志銘并序》得知張垍在開元十八年已是衛(wèi)尉卿,身為宰相第四子,且又是玄宗的女婿,出入玉真公主別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時李白初入長安寓居終南山,渴望得到張垍的援助,卻最終落空,因此初入長安時李白沒有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
[唐代] 張懷瓘
海陵人。為率府兵曹、鄂州長史。玄宗開元中官翰林院供奉。工書,善正、行、小篆、八分。嘗錄古今書體及書法家八人,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論六體及用筆十法,新意頗多。有《書斷》、《評書藥石論》等。
[唐代] 李叔卿
李叔卿,字萬,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工部侍郎李適之子。弱冠以明經(jīng)及第。玄宗開元間歷任鹿邑、虞城、金城三縣尉。與李白有過往。天寶間卒。有文集,已佚。事跡據(jù)《金石萃編》卷九四李季卿撰《三墳記》,參岑仲勉《貞石證史》所考?!度圃姟反嬖?首。
[唐代] 田章
生卒年不詳。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田弘正子。文宗開成四年(839)登進士第,后任洛陽令。宣宗大中中,于興宗任綿州刺史,賦詩寄朝中知友,朝士多有和者,章亦有和詩。事跡散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下》、《唐詩紀(jì)事》卷五三?!度圃姟反嬖?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