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的詩詞(1首)
人物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余玠幼時家貧,在白鹿洞書院和太學上舍讀書,因與茶館老人發(fā)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脫身出逃襄淮,作長短句一首,投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趙葵贊其心懷壯志,把他收留在軍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補進入副尉,又擢升作監(jiān)主薄。宋端平三年(1236年)2月,蒙古軍侵入蘄、黃、廣。余玠應蘄州守臣征召,協(xié)助組織軍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擊退蒙古軍。宋嘉熙元年(1237年)10月,余玠在趙葵領導下率部應援安豐軍杜皋,擊潰蒙古軍,使淮右得以保全。次年,朝廷論功行賞,余玠進官三秩,被任命為知招信軍兼淮東制置司參議官,進工部郎官。
盱眙退敵
宋嘉熙二年(1238年)9月,蒙古大帥察罕進攻滁州。余玠率精兵應援,大獲全勝。宋嘉熙四年(1240年)9月被提升為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東、淮河南北一帶防務。宋淳祐元年(1241年)秋,蒙古軍察罕出兵安徽壽縣,余玠率舟師進擊察罕軍,激戰(zhàn)40余天,使蒙古軍潰退。憑軍功拜大理少卿,升淮東制置副使。
防蜀之戰(zhàn)
宋淳祐三年(蒙古乃馬真皇后稱制二年,1243年),至寶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在蒙宋戰(zhàn)爭中,蜀帥余玠以山城防御抗擊蒙古軍進攻的作戰(zhàn)。
宋淳祐元年十一月,蒙古窩闊臺汗病死,內部紛爭汗位,無暇全面部署對南宋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南宋王朝得以暫時休整和調整防御部署。宋理宗趙昀命在淮東屢立戰(zhàn)功的的余玠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負責四川防務。余玠赴任后,革除弊政,實行輕徭薄賦、整頓軍紀、除暴獎賢、廣納賢良、聚小屯為大屯等政策。采納播州人冉氏兄弟建策,采取依山制騎、以點控面的方略,先后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今四川南充南、蒼溪東南、合川東、金堂南)等10余城,并遷郡治于山城。又調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陜西安康)戍軍于大獲;移沔州(今陜西略陽)戍軍于青居;移興元(今陜西漢中)戍軍于合州(今合川東釣魚城),共同防守內水(今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軍于云頂,以備外水(即岷江、沱江)。諸城依山為壘,據(jù)險設防,屯兵儲糧,訓練士卒,經(jīng)數(shù)年建設,逐步建成以重慶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縱深梯次防御體系,邊防稍安。六年(蒙古貴由元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余玠繼多次戰(zhàn)勝蒙古軍進攻之后,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御體系,又打退了蒙古軍的進攻。宋淳祐十年(蒙古海迷失皇后二年),余玠調集四川各路精銳,誓師北伐。以一部兵向隴蜀邊界出擊;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漢中(今屬陜西)進發(fā),三戰(zhàn)連捷。次年四月,余玠率軍號10萬進占漢中西之中梁山,潛軍燒毀漢中至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棧道后,率軍圍漢中數(shù)重,晝夜急攻。蒙古軍修復棧道,各路援軍會至。余玠久攻不克,兵老師鈍,只好撤軍。宋淳祐十二年(蒙古蒙哥汗二年),余玠率軍擊退進攻嘉定(今四川樂山)的蒙古軍,四川抗蒙形勢日益好轉。
抗蒙戰(zhàn)爭
余玠在四川,開屯田以備軍糧,整頓財賦,申明賞罰。修筑山城和抗蒙有功將士,都得到獎掖。違法的將官,受到懲處。利州都統(tǒng)制王夔兇殘跋扈,號稱“王夜叉”,不聽余玠調度,到處劫掠。余玠依軍法斬王夔。經(jīng)過余玠的整頓,四川駐軍聲勢大振。蒙古軍多次自西蜀來侵擾,都被宋軍打退。
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為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仍駐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蒙古汪德臣(汪世顯子,汪世顯已死)部侵掠成都,圍攻嘉定。余玠率部將力戰(zhàn),再次打退蒙古軍。余玠抗戰(zhàn)獲勝,謝方叔卻設法迫害余玠。
服毒自殺
宋寶祐元年(1253年),因與統(tǒng)制姚世安不和,姚世安以宰相謝方叔為援,謝方叔和參知政事徐清叟等向宋理宗誣告,攻擊余玠獨掌大權,卻不知事君之禮。宋理宗聽信讒言,召其還朝。余玠知有變故,憤懣成疾。同年7月,余玠在四川被迫服毒自殺。
余玠死后,宋理宗輟朝,特贈五官。次年,朝廷權奸削去余生前職務并迫害家屬和親信。余玠部下王惟忠,也被誣告潛通蒙古,處死。
余玠的詩詞列表
-
宋代:余玠
老子也曾來候,諸公聊復忍須臾。
余玠詩詞名句
詩詞推薦
- 長春樓為休寧楊處士賦明代:潘希曾
- 麥斜行明代:鄭善夫
- 宿池江 其二明代:邵寶
- 喜沈融谷茂才重入丹霞明代:釋今帾
-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宋代:李清照
- 送趙玉甫赴穿山監(jiān)場宋代:劉宰
- 贈蕭良有良譽赴春官明代:梁紹震
- 漢水宋代:蘇軾
- 岑溪悲叔白七首 其四 易使橋清代:李憲噩
- 望蓬萊金朝:劉志淵
- 上巳日阻雨和王沖之韻宋代:王之道
- 厓山吊古明代:梁逢登
- 羊荊華敞小軒面叢竹予以細香名之蓋用杜子美風吹細細香之句因賦此詩宋代:李光
- 送從弟皮崇歸復州唐代:皮日休
- 游六王山明代:陳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