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的詩詞(334首)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后被俘,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謚號忠烈。其詩文多是在戰(zhàn)斗生涯里寫成,質(zhì)樸悲壯,表現(xiàn)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并稱“西湖三杰”。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
主要成就
擁立南明
1645年(清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之后,張煌言先是跟錢肅樂率領義軍,馳騁寧紹,轉(zhuǎn)戰(zhàn)浙東打擊清軍。以后又與鄭成功所率的軍隊在天臺會師。魯王到達紹興,開始主持浙東反清事宜,26歲的張煌言以賜進士出身的身份,先后任翰林院編修、兵科給事中等職。
此時,福建的鄭氏地方勢力也奉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另一個小朝廷,建號“隆武”。于是,在東南沿海便有了兩個并立的小朝廷,這就決定了抗清力量無法統(tǒng)一、合作,反形成互相牽制、抵消的局面。
三入長江
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歷元年)四月,任職左都御史的張煌言奉魯王命監(jiān)張名振軍,他率戰(zhàn)艦浮海至崇明,一度登陸,但不幸為颶風所襲失敗,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后逃出,這是他首次指揮義軍作戰(zhàn)。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歷二年),張煌言參加義軍恢復寧波失敗,便率軍至上虞縣平岡結寨固守,并一度聯(lián)合其他義軍對清軍發(fā)動進攻,焚上虞、破新昌,逐漸成為浙東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幟。1651年(清順治八年,永歷五年),義軍擁奉魯王在舟山重建行在,八月,魯王封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偠杰妱盏膹埫窈蛷埢脱苑铘斖趼蚀筌姀暮I线M攻崇明,獲初勝,但根據(jù)地舟山卻因防守空虛,被清軍襲破,二張匆匆回軍,已回天乏力,只能保護魯王撤至福建,已向云南永歷帝稱臣并承認永歷帝為正統(tǒng)的鄭成功,將魯王安置于金門島。張煌言主動與鄭成功交好,兩位抗清戰(zhàn)士結下深厚友誼。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歷七年),張煌言隨張名振又一次攻入崇明,第二年正月,二張率大軍溯長江西上,軍容嚴整,震動大江兩岸,一度揚威鎮(zhèn)江金山,因湖湘各處的永歷帝軍隊發(fā)生變故,二張無法前進,只能拚死突破敵人長江防線退回崇明。四月,二張聽說清軍據(jù)守的南京空虛,遂又率軍西上,鄭成功亦助兵2萬,這一次西征又因為軍事上失利,被迫退回已光復的舟山島,張煌言隨后又到達閩北秦川島駐兵。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永歷十二年),永歷帝派使臣到達福建廈門,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負責浙江軍事。不久,兩位抗清英雄聯(lián)手上演了一場在抗清斗爭中足以彪炳千秋的壯烈史劇。
攻打南京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歷十三年)五月,鄭成功率水陸大軍17萬人,在舟山會合了張煌言所部6000人,自崇明口入長江,開始了向清軍的進攻。在這場戰(zhàn)役中,張煌言表現(xiàn)了他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
還在大軍剛到長江口時,張煌言就建議鄭成功先占領崇明全島作為后方根本。這是他多次進長江的經(jīng)驗,可惜鄭成功未采納,鄭氏主張全軍西。六月十七日,張煌言攻入瓜洲,在軍事會議上,他建議大軍先取鎮(zhèn)江,自己率水軍進攻南京觀音門,掩護鄭成功在鎮(zhèn)江城下的軍事行動。是月,張煌言部西上,儀征、六合的清軍如驚弓之鳥,而廣大人民則熱烈擁戴張煌言的大軍。義軍到達觀音門江面,企盼鄭成功從陸上會師進攻南京。時據(jù)守南京的清江南總督郎廷佐因城內(nèi)實力不濟,異??只?。
但鄭成功不懂得兵貴神速的道理,而是依舊坐船慣慢地西上。張煌言在南京江面空等了兩天,不見大軍到來。此時,清軍乘機加強了南京的防務,他們偵知張煌言孤軍在浦口,想趁鄭成功大軍未到時擊破張煌言軍,入夜,清軍80艘快船偷襲張煌言水軍,兩軍接戰(zhàn),義軍奮勇殺敵,打敗清軍,第二天凌晨,7名義軍戰(zhàn)士還克復了江浦城。
克復蕪湖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歷十三年)七月初七日張煌言收復蕪湖,遂即于該城駐節(jié),并分四路軍攻取溧陽至廣德、池州、和州、寧國,并以鄭成功名義發(fā)布檄告,號召各地“歸正反邪,端在今日”,“先機者有不次之賞,后至者有不測之誅”。一時皖南、蘇南大為震動。
此時,張煌言派往各地的軍隊進展十分順利,旬月之間,連克皖南的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無為、和州及蘇南的高淳、溧陽、溧水等城池,共計四府、三州、二十四縣,部下水陸大軍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湘贛魯豫亦為之震動,忠勇之士紛紛輸款欲投效力,這是張煌言抗清事業(yè)的輝煌頂點。而清廷也開始慌張起來,除征調(diào)大軍南下鎮(zhèn)壓以外,順治皇帝也開始籌劃是否要“御駕親征”。不幸,此時鄭成功的大軍卻在南京城下戰(zhàn)敗,使鄭成功、張煌言共同創(chuàng)造的大好抗清局面功敗垂成。
鄭成功大軍一撤,張煌言孤軍懸于蕪湖一帶,使得清軍能夠集中力量回過頭來對付他。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三月,張煌言率兵進入閩北的沙埕,打算與鄭成功再度會師。但是鄭成功的主力全力收復臺灣。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1620年(明萬歷四十八年)七月八日,張煌言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西元父張圭章,1624年(明天啟四年)舉人,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官至刑部員外郎。母趙氏,于張煌言十二歲時病卒,故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長大。張煌言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為人慷慨并且喜愛討論兵法之道。
1636年(明崇禎九年),張煌言十六歲參加縣試,并考察騎射,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與他一起應試的人沒有不驚嘆的。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張煌言考中舉人。當時,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明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于是朝廷開始重視培養(yǎng)文武兼?zhèn)涞娜瞬模瑥埢脱噪m考文舉,但仍須加試一些戰(zhàn)事急需的武備科目。在考試時,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試射”,而張煌言竟“三發(fā)皆中”,使在場者十分驚服。加之他平日留心時局,“慷慨好論兵事”,故周圍的人們對他更加敬重。
南下拒敵
1645年(清順治元年、明弘光元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二十五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當時,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眾集會于府城隍廟,張煌言毅然參加,倡議勤王,集師舉義。并奉表到天臺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jiān)國。授翰林修撰。后清軍破錢塘,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jù)舟山。
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元年)五月,大清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乘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南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則在石浦守將張名振護衛(wèi)下自臺州出海到達舟山,張煌言隨即趕回鄞縣故里,與老父、繼母、妻兒子女訣別,追隨魯王一行至舟山。但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魯王只得逃往福建長垣。不久,魯王去廈門,張名振留舟山待機。張煌言與張名振待局勢稍定后,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qū),組織招募義軍。而張煌言被魯王加授右僉都御史之官職。
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歷元年),清蘇松提督吳勝兆欲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lián)絡定西侯張名振支持。張煌言勸張名振援吳勝兆,張名振遂命張煌言為監(jiān)軍,徐孚遠副之。于四月初六自岑江(即舟山岑港)出發(fā)。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島外遇風暴而大敗。總督浙直水師戶部左侍郎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之妻舅)等將領十余人上岸后被清軍俘獲,于七月初三就義。而張煌言也因颶風吹翻船舶,陷入清軍之手七天,找到機會逃出到了海上。在途經(jīng)黃巖時,又被追趕的清軍包圍并以箭射之,張煌言率領數(shù)騎突出包圍,自此他更加努力練習騎射。并在浙東招募集結義軍于上虞縣平岡寨屯田拒守。其時,當?shù)氐亩鄠€山寨經(jīng)常劫掠民眾,唯獨張煌言與王翊讓他們的部下不要擾民,深得民眾擁護。
1651年(清順治八年、明永歷五年)七月,清將張?zhí)斓摮龀绨卜炙P,馬進寶出臺州海門,閩浙總督陳錦全軍出定海,分路進攻舟山。張名振、張煌言等奉魯王入海出兵吳淞,牽制清軍主力。大學士張肯堂、安洋將軍劉世勛、蕩北伯阮進、左都督張名揚等留守。此役舟山軍民死難者達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龍峰山下。事后,清將自承:“我軍南下,江陰、涇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p>
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歷七年)八月,張名振和監(jiān)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zhàn)船向北進發(fā),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zhàn),被圍長達八個月。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筑圩耕種,近城十里之外,賊眾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饑饉難支。為我用者懨懨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薄俺缑鳟a(chǎn)米之鄉(xiāng)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p>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明永歷八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zhàn),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聯(lián)鄭抗清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明永歷九年),張名振與張煌言合兵三入長江,抵燕子磯,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乃會同鄭成功部甘輝、陳六御等收復舟山,張名振縞素入城,遍覓母尸,哀動三軍。歲末,張名振猝死。死前曾言:“吾于君母恩俱未報,若母尸不獲,毋收吾骸?!毖援吰鹱?,擊床而逝,死不瞑目,猶凜凜有生氣。后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張名振原本遺囑由張煌言統(tǒng)領其軍,而鄭成功卻下令由陳六御接掌。次年清軍再度占領舟山,陳六御陣亡,在將士的推戴下張煌言成為原魯監(jiān)國系統(tǒng)軍隊的主要領袖,繼續(xù)同鄭成功聯(lián)合作戰(zhàn)。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明永歷十二年),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同年清軍進犯云貴,鄭成功、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寧海等地,在羊山遇臺風,損失巨艦百余艘,漂沒戰(zhàn)士八千余人,被迫撤回廈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明永歷十三年),張煌言與鄭成功一起,為牽制張煌言大舉向云貴地區(qū)進攻的清軍,再次率義軍入長江作戰(zhàn)。先是,義軍抵達并占領崇明。張煌言對鄭成功建議說:“崇明,江、海門戶”,宜先將義軍“定營于此”,稍事休整,務使義軍“進退有所據(jù)”。但鄭成功未聽從。當時,駐防長江的清軍,在瓜洲金、焦二山間橫上攔江鐵索(俗稱“滾江龍”),且在沿江兩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頗為堅固。張煌言卻率義軍乘十七條船機警巧妙地破壞了江防防線,在后援的鄭軍配合下,“翦江而渡”,于六月一舉攻占瓜洲。攻克瓜洲后,張煌言又向鄭成功建議全力攻取鎮(zhèn)江,然鄭成功顧慮駐守江寧(南京)的清軍將趕往支援。張煌言則主張可先派一支舟師水軍,佯攻直搗江寧北門,即觀音門,這樣“南京清軍自不暇出援”。同時,他還提議這支水軍應溯江而上,前往蕪湖一帶活動,以防阻江楚方面清軍的來援。鄭成功采納了意見,并命他向南京方向進攻。此時,張煌言所率義軍將屬人數(shù)不滿一萬,渡江之舟不滿百艘,仍毅然率軍西行。不久,張煌言攻克儀真,并進軍六合,沿途受到沿江民眾的熱烈歡迎,“儀征吏民赍版圖迎降五十里外”。當?shù)孟む嵆晒タ随?zhèn)江后,張煌言又致信鄭成功,言及當“先撫定夾江郡縣”后,再從陸路進軍,直取南京,但鄭成功未采納他的建議,“竟從水道進”。致使有利戰(zhàn)機瞬間喪失,而南京清軍得以喘息并獲后援而鞏固城防。
六月二十八日,張煌言軍直抵南京觀音門外江面,停留兩日仍不見鄭軍的到來,只得派遣別的將領率輕舟數(shù)十艘的水軍,“直(西)上攻蕪湖”,他自己則率軍駐扎在浦口。待鄭成功率“水師”到達后,張煌言又于七月七日趕到蕪湖,在此,他“部勒諸軍”,將義軍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移檄諸郡縣”,張貼文告。許多故明降清的舊官吏,見到文告,紛紛倒戈,“于是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及諸屬縣皆請降”,使義軍很快便收復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城池近三十座。義軍紀律嚴明,所過之處,對民眾百姓“秋毫無犯”。張煌言每“經(jīng)郡縣,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近響應”。致使出現(xiàn)“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的空前盛況。[11]而“瀕江小艇,載果蓏來貿(mào)易者如織”,[11]給義軍很大支持與鼓舞。可是,這一大好形勢,卻因鄭成功率軍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很快急轉(zhuǎn)直下。正當張煌言收復徽州時,聞鄭成功在南京城下兵敗之事,于是“還蕪湖收兵,冀聯(lián)合瓜洲、鎮(zhèn)江(義)軍為守計”,期待有利時機,再作他圖。不久,張煌言又得到鄭成功軍已放棄瓜洲、鎮(zhèn)江等地,而退回海上的消息,致使張煌言所率義軍處于進退維谷、腹背受敵的危險處境,很快遭致潰敗。[12]
此際,清兩江總督郎廷佐一方面調(diào)遣水軍切斷張煌言義軍東退的水路,另一方面又寫信向張煌言勸降。張煌言對招降書“拒不應”,同時,為擺脫困境,又率“余兵道繁昌,謀入鄱陽湖”,向江西發(fā)展。當義軍船隊進抵銅陵時,卻與湖廣來援的大批清軍水師遭遇,與之激戰(zhàn)而敗退。最后,張煌言“撫殘兵僅數(shù)百,退次無為,焚舟登陸”。又從陸路自桐城,取道霍山、英山,到達東溪嶺時,適逢清軍“追騎至,從者盡散”。張煌言好不容易才突圍而出,只得“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識之,匿于家數(shù)日,導使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間”。此時張煌言身染瘧疾發(fā)作,幾不能行,但他仍不顧病痛,奮力疾行。到達休寧后,“得舟下嚴州”。登岸后,又復行山路,途經(jīng)浙江的東陽、義烏“至天臺達?!?。歷盡千難萬險,兵敗后繞道潛行二千余里,九死一生,終于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區(qū)。此后,他“收集舊部”,準備東山再起。鄭成功得到張煌言生還的消息后,也將自己的部分兵力撥歸他統(tǒng)轄,致使義軍稍有壯大。張煌言將義軍屯駐長亭鄉(xiāng),“筑塘捍潮,辟田以贍軍”需軍餉。同時,張煌言又派遣使者向桂王稟告自己兵敗的消息。桂王得悉后,在敕書中表示安撫慰問的同時,又給他“加兵部尚書”的職銜。
遭遇低潮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明永歷十五年)清廷為了肅清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抗清勢力,頒布了“遷海令”,“廷議徙海上居民”,以斷絕對義軍的糧餉“接濟”。義軍“無所得餉”,只得“開屯南田自給”。當鄭成功率軍東征,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時,張煌言不理解此舉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與價值,曾寫信給鄭成功,“移書阻之”。不久,清軍直下云南,終使南明永歷政權覆亡。逢此危急之際,張煌言“遣其客羅綸入臺灣”,催促鄭成功出兵閩南,一方面支持東南沿海人民反對“遷海令”的斗爭,另一方面也可牽制清軍,以解永歷政權之危,但鄭成功“以臺灣方定,不能行”為由,加以拒絕。于是,張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鄖陽山中,去說服“十三家兵”出戰(zhàn),“十三家兵”原為李自成起義軍的余部,由郝永忠、劉體純等部將率領,他們以夔東茅麓山為根據(jù)地,堅持抗清斗爭。張煌言要“十三家兵”出征,“使之擾湖廣”清軍,牽制敵人,“以緩云南”,挽救永歷政權即將覆亡的軍事危局,但“十三家兵”終因兵力“衰?!?,加之勢單力薄,而未能出戰(zhàn)。
1662年(清康熙元年、明永歷十六年),張煌言又將義軍移駐沙堤。其時,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建立鄭氏政權。而魯王則身居金門,故鄭成功對其衣食供奉“禮數(shù)日薄”。張煌言雖對魯王仍忠心不貳,且“歲時供億”不絕,但又“慮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謁”魯王。待到張煌言“及聞桂王敗亡”后,便“上啟魯王,將奉以號召”。但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持。五月,鄭成功突然病逝于臺灣,致使抗清斗爭形勢更為嚴峻。張煌言則轉(zhuǎn)戰(zhàn)于寧海臨門村一帶。這時,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趁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并回信拒絕。十一月,魯王薨于金門。于是,張煌言只得轉(zhuǎn)戰(zhàn)于寧??h臨門村一帶。還師臨門,更使張煌言感慨萬千。這時,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乘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并回信拒絕。義軍此時雖多次奮戰(zhàn),然孤懸海上,被迫孤軍作戰(zhàn),日漸勢單力薄。為此有人提議將義軍隊伍拉上雞籠島駐扎,張煌言認為此議不可行,雞籠小島,四面環(huán)海,易攻難守,若遭致清軍突襲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身后榮辱
1664年(康熙三年)六月,張煌言見復明無望,在南田的懸?guī)S島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夏天,清軍通過叛徒找到張煌言隱居地,夜半渡島,張煌言被執(zhí)。農(nóng)歷七月十七日至寧波,九月初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于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于腥膻!”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臨刑時,他“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監(jiān)斬官見楊冠玉年幼,有心為他開脫。楊冠玉卻斷然拒絕道:“張公為國,死于忠;我愿為張公,死于義。要殺便殺,不必多言。”言罷跪在張煌言面前引頸受刑,時年僅四十五歲。
張煌言死后由鄞縣萬斯大等人與和尚超直收尸,并由張煌言外甥朱湘玉到總督衙門買回首級殯斂,并遵照他在《入武林》詩品所表示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為與岳飛、于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稱之為“西湖三杰”。生前的友人葉振名登越王嶺遙祭忠魂,撰祭文將張煌言與羅綸二人并稱為“張司馬二客”。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清高宗命錄前朝“殉節(jié)諸臣”,并加以褒謚和祭祀。收入《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清廷對張煌言加謚“忠烈”,且將其牌位入“祀忠義祠”,得享定期供祭。
人物評價
在南明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堵胤錫在永歷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擠,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終于赍志以歿;張煌言偏處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持,空懷報國之志。歷史上常說“何代無才”,治世不能“借才于異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史書上,人們習慣于把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贊的政治家,其實,他們不過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張煌言相提并論。 (顧城評價)
“張蒼水的級別是南明兵部尚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部長,他不像岳飛,祭禮是不能按皇家規(guī)格來辦,不能戴黃巾,由他的官階品級決定?!保ǘ≡拼ㄔu價)
挺身赴難,舍己為國,雖困猶斗,九死未悔者。這些人當形勢極其嚴峻,國家、民族、人民面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承擔責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們唯一考慮的是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堅持正義,反對邪惡,甘灑熱血,不惜犧牲個人一切。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同兇敵斗爭到底,赴湯蹈火,困而不餒,危而不怯,視死如歸,舍生取義。(張玉興評價)
張煌言的詩詞列表
-
明代:張煌言
一泓秋水剪瞳神,紺發(fā)纁須看逼真;冰雪聰明林下客,煙霞色相畫中人。
騷魂取次宜呵凍,道貌由來欲辟塵。卻笑化工難免俗,半留綺語到陽春。
-
明代:張煌言
寒枝堆盡水精鹽,欲捲孤山雪一簾;何事西風能點綴,先吹霞片到花尖!
-
明代:張煌言
蘇卿仗漢節(jié),十九歲華遷;管寧客遼東,亦閱十九年。
還朝千古事,歸國一身全。予獨生不辰,家國兩荒煙;
飄零近廿載,仰止愧前賢!豈意避秦人,翻作楚囚憐!
蒙頭來故里,城郭尚依然;彷佛丁令威,魂歸華表巔。
有靦此面目,難為父老言;智者哀我辱,愚者笑我頑。
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人生七尺軀,百歲寧復延!
所貴一寸丹,可與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
明代:張煌言
聞說君廬傍若耶,卻從閩嶠問歸槎。十年許國懸旄節(jié),千里徵師點鬢華。
過越新霜憐客冷,留吳舊雨恨人遐。興朝還有掄侯賞,莫羨東陵五色瓜!
-
明代:張煌言
荒洲小筑笑焚余,結構新茆再卜居。性僻故貪鷗鷺侶,地偏猶偪虎狼墟。
寒蘆瑟瑟秋張樂,宿火熒熒夜讀書。正憶普天方左衽,此身那得混樵漁!
-
明代:張煌言
百蟲恒吟秋,百鳥恒吟夏;人生百歲間,炎涼倏代謝。
常憂時命乖,榮名不相借;時命亦何嘗,經(jīng)綸貴權藉。
所志豈顯榮,擔負容可卸;感此結中腸,攬衣起視夜。
高天明月輝,爛熳繁星舍;愿言披微襟,幽懷得暫瀉。
-
明代:張煌言
南海長鯨何橫絕,吞吐波濤噴日月;鼓鬣俄成赤羽旗,披鱗都變黃金穴。
初依海市現(xiàn)樓臺,旋上天關守宮闕。天狼忽從西北來,旌為蚩尤鞭為孛。
長鯨稽首稱波臣,玉皇香案皆膻羯;希恩豈望鳳凰池,論功敢乞蛟螭窟。
那識狼心最不仁,組系長鯨離溟渤;跳梁寧復昔睚眥,涸轍應憐舊饕餮。
長鯨有子類龍種,起代靈鼉震列缺;銀河朝犯織女機,珠浦夜泣鮫人血。
天狼跋疐還叱吒,僉謂鯨鯢本遺孽;疏屬山頭貳負尸,鐘離村內(nèi)專車骨。
殘魂幾處聽蒲牢,遺醢何年化彭越!嗟嗟長鯨爾何愚,如彼異類終屈節(jié);
神龍不臣臣貪狼,抉自涂腸坐自滅。昨夜星躔弧矢明,欲喜欃槍影欲沒;
天狼、天狼莫漫驕!海宇會有真龍出。
-
明代:張煌言
新秋蕭颯北窗涼,一枕羲皇夢亦長;試問漆園蝴蝶影,可曾逆旅鬧黃粱?
-
明代:張煌言
百粵河山已自愁,播遷此日更堪憂!方傳梼杌從南竄,豈意欃槍自北流!
險阻莫能關象郡,炎荒何處割鴻溝!一成賴有滇云在,捲土誰為借偉籌!
-
明代:張煌言
平楚殊蒼莽,眾峰亦窈窕;清輝來撲人,引我發(fā)長嘯。
-
明代:張煌言
飛流江左半凋殘,孤鶴橫空轉(zhuǎn)自嘆。瀚海不妨逃漢尉,神山未必誤秦官。
雕戈北向慚推轂,銅柱東游憶據(jù)鞍。留得完身真百折,河清人壽古來難!
-
明代:張煌言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
明代:張煌言
浮云何意結層陰,海氣朝來越浸淫。誰解催花能節(jié)鼓,豈逢寒食欲懸鬵!
春衣褦襶還如鐵,島樹槎枒轉(zhuǎn)似金??墒谴蠡莫q殺運,難將燮理佐當今?
-
明代:張煌言
壺天乍可一枝安,歧路危機轉(zhuǎn)自嘆。駭浪扁舟輕似葉,重圍匹馬跳如丸。
創(chuàng)深已信傷弓數(shù),痛定應愁捲土難。但使胡塵終隔斷,余生猶足老衣冠。
-
明代:張煌言
潘鬢蕭疏已自驚,何當二豎復縱橫!漸安藥灶同舟鼎,早廢詩瓢共酒鐺。
俠骨風中添骯臟,雄心云外失崢嶸。明朝把鏡還相看,華發(fā)星星又幾莖?
-
明代:張煌言
才望晴云布歲朝,漸來仙嶠雨瀟瀟。山煙繚繞蒼堪滴,海氣模糊白欲飄。
撥悶屠蘇隨意醉,滯寒榾柮逐時燒。故人天際誰相問,總為春風尚寂寥。
-
明代:張煌言
秋酣寒骨自亭亭,借問東籬夜醉醒?不為嚴威憐晚節(jié),正因雨色憶孤馨。
全開丹面嬌堪摘,半吐金心淡欲零。想像高人清影瘦,黃鞋道服倚圍屏。
-
明代:張煌言
海嶠看明月,蒼茫練影多;不知鄉(xiāng)國夜,皓魄復如何?
-
明代:張煌言
棘林宛轉(zhuǎn)盡針氈,便擬寒灰豈易然!空有沈湘魂黯黯,幸無入洛影翩翩。
鸞刀欲下何須挽,雁帛當前不用傳。惆悵寸陰真是歲,小樓爭禁坐三年。
-
明代:張煌言
丹囊朱纈亂垂垂,壁上蓮生總不奇;君自瞿曇我自客,相逢疑是嶺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