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的詩詞(9首)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書家。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明末儒將茅元儀祖父。嘉靖十七年進士,官廣西兵備僉事時,曾領(lǐng)兵鎮(zhèn)壓廣西瑤族農(nóng)民起義。茅坤文武兼長,雅好書法,提倡學習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的觀點,至于作品內(nèi)容,則主張必須闡發(fā)“六經(jīng)”之旨。編選《唐宋八大家文抄》,對韓愈、歐陽修和蘇軾尤為推崇。茅坤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同被稱為“唐宋派”。有《白華樓藏稿》,刻本罕見。行世者有《茅鹿門集》。
主要成就
茅坤反對前后七子“文必秦漢”的主張,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他評選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在當時和后世有很大影響。此書選輯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家文章共 164卷。每家各為之引??傂蛑姓f:“世之操觚者往往謂文章與時相高下,而唐以后且薄不足為。噫!抑不知文特以道相盛衰,時非所論也?!彼悦├みx文目的在于宣揚八人文章中得“六經(jīng)”之精髓者,對韓愈尤為推崇。他評述文章藝術(shù)形式也不出八股文筆法范圍。他評點注釋雖多有疏漏、錯誤之處,但此選本繁簡適中,可作為初學者之門徑,因此幾百年來盛行不衰?!疤扑伟舜蠹摇钡拿恳灿纱肆餍?。茅坤的散文刻意模仿司馬遷、歐陽修。行文喜跌宕激射。但是,由于為文好摹擬,佳作不多。今存《白華樓置稿》11卷、《續(xù)稿》15卷、《吟稿》8卷、《玉芝山房稿》22卷、《耄年錄》7卷,以及《浙江分署紀事本末》、《史記鈔》、《紀剿除徐海本末》等。行世者有《茅鹿門集》。
錢謙益對茅坤多贊賞之詞:“(茅坤)為文章滔滔莽莽,謂文章之逸氣,司馬子長之后千余年而得歐陽子,又五百年而得茅子。疾世之為偽秦漢者,批點唐宋八大家之文以正之?!?/p>
人物生平
茅坤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吳興人(現(xiàn)浙江省湖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得中三甲進士。歷任青陽、丹徒兩縣知縣,因政績卓著,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冬十二月,破格擢升為禮部儀制同主事,未幾,遷任吏部稽勉司,曾受牽連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被外調(diào)謫為廣平通判。后又屢遷廣西兵備僉事、河南副使。時廣西數(shù)股瑤僮利用壁立山勢,盤礴六七百里,劫殺吏民,督府嘗疏請三省夾剿未果。兩廣總督應(yīng)木賈聞茅坤之才,特檄坤至廣西以大征一切軍興事宜相屬。茅坤一反大征之慣用手法,用“雕剿”(即“倏而入,倏而出,如雕之搏兔然”)之法,獲大勝,被總督嘆為“奇才”。因“雕剿”有功,晉升其官階二級。當時,茅坤年輕氣盛,恃才傲物,終被忌者所中,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解職還鄉(xiāng),開始了長達四、五十年的鄉(xiāng)居生涯。嘉靖末,倭寇屢犯兩浙,茅坤應(yīng)胡宗憲請為幕僚,共商兵機。后將胡宗憲誘殺寇首徐海經(jīng)歷編述為《徐海本末》一卷。后因家人橫行鄉(xiāng)里,為巡撫龐尚鵬所劾,削籍歸家,專事著述。萬歷二十九年(1601)卒,享年九十。葬武康(今德清縣武康鎮(zhèn))雞籠山?!?/p>
《湖錄》記載茅坤的藏書在當時稱霸一方,書樓名“白樺樓”、“玉芝山房”,收藏宋元刻本較多。家編有《白樺樓書目》。有藏書樓數(shù)十間,仍充棟不能容,后由其孫茅元儀(茅坤次子茅國縉之子)又編有《九學十部目》。分為九學十部。九學為:一經(jīng)學、二史學、三文學、四說學、五小學、六兵學、七類學、八數(shù)學、九外學。九學而外,再加世學,號曰十部。其藏書印有“茅坤”、“桐園”、“墨香亭”等。
茅坤的詩詞列表
-
明代:茅坤
金鞭勿復揮,古來事如此。
仲連破聊城,辭爵歸田里。
子房定漢室,言從赤松子。
何如酌金罍,酒酣猶熱耳。
-
明代: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處可維舟。
樹里孤燈雨,風前一雁秋。
離心迸落葉,鄉(xiāng)夢入寒流。
酒市那從問,微吟寄短愁。
-
明代:茅坤
一眺叢臺上,孤城秋暮時。
綺羅言已寂,芳草暗含滋。
泣露蒐移堞,銜花雀隱枝。
忽聞雍里曲,并落照眉池。
-
明代:茅坤
山城喧社鼓,游冶屬芳晨。
陌上探丸騎,林中射雉人。
年光浮綺吹,日氣抱紅塵。
馬首多春色,還憐旅鬢新。
-
明代:茅坤
巢父無名子,相對語瓜田。夜聞李都尉,醉獵南山前。
射殺白額虎,飛鳥落青天。歸來感往事,叱咤黃金鞭。
-
明代:茅坤
行行入南山,蘼蕪日以深。不見津亭吏,但聞鼪鼯音。
夕陽猶在樹,谷風起中林。下有種豆歌,欷歔傷我心。
-
明代:茅坤
我心空自摧,太息今與古。上山多饑鳶,下山多猛虎。
道路寂無人,日暮楚三戶。停車一以悲,深林有巢父。
-
明代:茅坤
金鞭勿復揮,古來事如此。仲連破聊城,辭爵歸田里。
子房定漢室,言從赤松子。何如酌金罍,酒酣猶熱耳。
-
明代: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jīng)歷上書詆宰執(zhí),宰執(zhí)深疾之。方力構(gòu)其罪,賴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譴,徙之塞上。當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已而,君纍然攜妻子,出家塞上。會北敵數(shù)內(nèi)犯,而帥府以下,束手閉壘,以恣敵之出沒,不及飛一鏃以相抗。甚且及敵之退,則割中土之戰(zhàn)沒者與野行者之馘以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無所控吁。君既上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諸將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國家也,數(shù)嗚咽欷歔;,而以其所憂郁發(fā)之于詩歌文章,以泄其懷,即集中所載諸什是也。
君故以直諫為重于時,而其所著為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稍稍傳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構(gòu),而君之禍作矣。君既沒,而中朝之士雖不敢訟其事,而一時閫寄所相與讒君者,尋且坐罪罷去。又未幾,故宰執(zhí)之仇君者亦報罷。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輯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傳之。而其子襄,來請予序之首簡。
茅子受讀而題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遺乎哉?孔子刪《詩》,自《小弁》之怨親,《巷伯》之刺讒而下,其間忠臣、寡婦、幽人、懟士之什,并列之為“風”,疏之為“雅”,不可勝數(shù)。豈皆古之中聲也哉?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猶曰“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焉耳。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于怨,伍胥之諫疑于脅,賈誼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詩疑于憤,劉蕡之對疑于亢。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nèi)之薦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后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zhàn)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他日國家采風者之使出而覽觀焉,其能遺之也乎?予謹識之。
至于文詞之工不工,及當古作者之旨與否,非所以論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歸安茅坤拜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