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的詩詞(1首)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號不詳,宜州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出身敦煌郡豪門,博涉文史,少有文名。隋朝末年,授藥城縣令。唐高祖時,德棻任大丞相府記室,后遷起居舍人、禮部侍郎,國子監(jiān)祭酒,太常卿、弘文館、崇賢館學士等職。奏請重修梁、陳、北齊、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納,主編《周書》,封彭陽郡公。龍朔二年(662年),以八十高齡,加金紫光祿大夫,卒于家,年八十四,謚號為憲。
主要成就
奏請購書
魏徵令狐德棻在唐初倡舉了兩件事很有歷史意義。其中一件是奏請購募天下書。唐初,德棻任秘書丞,職責是掌管經籍圖書之事。當時經隋末大亂,經籍圖書大量散失,德棻向唐高祖建議,以朝廷之力廣泛收求天下書,對獻書者“重加錢帛”,予以獎勵,對所收之書,“增置楷書,令繕寫”。在唐高祖支持下,這個計劃順利執(zhí)行,“數(shù)年間,群書略備”。
武德五年(622),升任秘書丞,與侍中陳叔達等人受詔撰《藝文類聚》。當時,戰(zhàn)亂之后,書籍散佚,他向高祖李淵上奏,請以重價購求天下遺書,置書吏修繕補錄,數(shù)年間,群書大備。貞觀中,又奏議修纂梁、陳、周、齊、隋五史,他主修《周書》。高宗朝,官弘文館、崇賢館學士,遷國子祭酒。國家凡有修撰,無不參與,晚年著述尤勤。編有《五代史志》、《大唐禮儀》、《太宗實錄》、《高宗實錄》,著有《凌煙閣功臣故事》、《皇帝封禪儀》等。
成績可觀
這項工作的成績是很可觀的,至武德九年(626)九月唐太宗即位,已是“于宏文殿聚四部群書二十余萬卷”。這其中除了武德初得隋舊書八萬余卷外,另十二萬余卷則是購求而來,并且已分類別,足見成績之大。這項工作隨后也堅持了下去,貞觀年間,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相繼為秘書監(jiān),繼續(xù)購求遺書,選書手、讎校百余人,繕寫群書,藏于內庫,由宮人掌管。
整理古籍
特別是貞觀二年(628)魏徵帶領學者,對購求之書按“四部”分類,進行校訂,“數(shù)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德棻在新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舉之時,及時向皇帝提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建議并主持購募遺書,從而及時地搶救了大批散失的古書圖籍,表明了他的遠見卓識。這一大規(guī)模求書壯舉,為貞觀初的古籍整理工作和大規(guī)模修史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唐代文化高潮的到來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參與撰修
德棻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首倡修史。唐初史學成就是極輝煌的,而“創(chuàng)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德棻對高祖李淵說了一番言辭懇切的話:“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
史學講解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史學出現(xiàn)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高潮,朝代興替頻繁,反映各朝歷史的撰述也大量涌現(xiàn),一朝史可達幾種至十幾種。但由于多以私人之力完成,內容又往往不能包舉一代,所以資料豐富、首尾完整的著作并不多見。而且由于戰(zhàn)亂頻繁,史書隨出隨亡。德棻所舉的梁、陳、齊、周、隋五代,均無完整史書。其中梁、陳、齊,尚有一些文籍保存,而周、隋文籍散失尤為嚴重。所以,如果不利用時代相連、“耳目猶接”的有利條件抓緊修史,那么以后再修就困難了??梢姷聴本哂惺芳业母叨蓉熑胃?。
政治講解
隋代北周,唐代隋,一脈相承,而且恰好這三代帝王祖籍同出關中武川,并且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北周政權的核心“八柱國”之一,死后追封為唐公,李淵的父親李昺也在北周襲封唐公,為柱國大將軍。所以德棻指出“國家二祖功業(yè),并在周時”。
正統(tǒng)觀念
如果能通過修前代史而向世人強調北周一隋一唐的一脈相承的正統(tǒng)觀念,進而宣傳李唐祖先功業(yè),那么對于鞏固剛剛建立的唐政權,是再好不過的明智之舉了。德棻的及時建議和扼要分析引起了唐高祖的慎重考慮,經過一番籌劃,于武德五年(622)十二月正式下詔修前代魏、周、隋、梁、齊、陳六史,對各史編修人員作了分工。負責周史的是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但這次修史“歷數(shù)年,竟不就而罷”。
未成的原因雖然史無明文,但據事分析,大約有以下幾點:
一是未明確諸史撰修的總監(jiān)和主編,各組撰修人員工作不會很協(xié)調。編纂方針、內容和體例的意見不一,是避免不了的;
二是沒有很好地考慮各人特長。若要使集體修史揚長避短,就要既發(fā)揮眾人協(xié)作的長處,又要以有專長者為主,免得眾口不一。如北齊史,隋時李德林已有部分撰述,梁史也有陳時姚察撰述相當多篇卷,但詔令卻沒有安排李百藥和姚思廉分別主修北齊史和梁史,使他們未能繼承父業(yè),未能發(fā)揮家學優(yōu)勢。而另一方面,詔令中指定的修史人員近半數(shù)并不長于撰史;
三是當時地方戰(zhàn)事未完全平息,隋末造成的破壞還未很好恢復,大規(guī)模修史所需甚多,但此時財政和圖書資料是難以充分保證的。
待到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又下詔修前代史,則計劃措施顯然更周密切實了。這次由于眾議以《魏書》已有魏收、魏澹二家,已為詳備,遂決定不再修《魏書》。對其他各史的分工是: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史,德棻又奏;李百藥修齊史;魏徵、孔穎達、許敬宗修隋史;姚思廉修梁、陳史;魏徵與房玄齡總監(jiān)諸史。值得注意的是,令狐德棻和魏徵起了全面負責指導的作用。魏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德棻除主周史外,“仍總知類會梁、陳、齊、隋諸史”??梢?,所修五史均有德棻參與。所謂“總知類會”,即是負主編之責。有意思的是,魏徵作為總監(jiān),為隋史寫了序論,為梁、陳、齊三史各寫了總論,但獨于周史未寫,這反映了他對德棻是相當尊重的。
此次修史,由于有長于史學的魏徵和長于運籌的房玄齡為總監(jiān),主編令狐德棻又為當時史家先進,分工考慮到修史諸人特點,加上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力物力財力都能保證,因而工作效率很高,貞觀十年(636)正月五史修成上進。由于這五史只有紀、傳兩部分,沒有志,貞觀十五年(641)詔修《五代史志》,德棻又參加了修志,其他參加者有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敬播等,至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德棻升任《五代史志》監(jiān)修。是書于高宗顯慶元年(656)上進,共10 志,30 卷,后附入《隋書》,稱《隋志》。
貞觀年間修成的另一部正史是《晉書》。貞觀二十年(646)閏三月,唐太宗詔修《晉書》,當時德棻以公事免職在家,于是房玄齡特意奏請起用德棻參與修撰。在當時同修的二十余人中,“并推德棻為首,其體制多取決焉”??梢姷聴鄙顬楫敃r史家所推重。
李延壽在當時史家中,年紀較輕,地位不高。他繼承父親李大師遺志,撰成《南史》、《北史》,因是私人修史,對能否得到官方認可沒有把握,于是先請任監(jiān)修國史、國子祭酒令狐德棻審查,德棻作為史學前輩,大力提攜后進,充分肯定了李延壽的工作,并作了一些修改,之后這兩史才正式奏進于朝廷,獲得公開流傳的機會。
所修的《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晉書》、《南史》、《北史》共八部正史,或飽含著德棻的大量勞動,或受到德棻的具體指導,總之,均和德棻有直接、實際的聯(lián)系。一個人的名字能與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發(fā)生聯(lián)系,這是史學史上的奇跡。
人物生平
德棻才華出眾,博涉文史,早年就有文名。隋煬帝大業(yè)末年,德棻授官為藥城縣(今安徽亳縣東南)長。當時天下紛亂,煬帝已是窮途末路,德棻很明智地沒有遠程跋涉去就職。待李淵起兵反隋后,李淵從父弟李神通在今陜西鄠縣起兵響應,德棻就加入了這支反隋軍隊,在總管府任記室。李淵入據長安后,先為丞相,奉代王楊侑為傀儡,德棻即任大丞相府記室。李淵稱帝后,德棻隨即轉為起居舍人,“甚見親密”,又遷秘書丞。在貞觀年間德棻歷任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太子右庶子,雅州刺史,秘書少監(jiān);在唐高宗時,任過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jiān)修國史,太常卿,國子祭酒,兼授崇賢館學士。
龍朔二年(662),以八十高齡致仕,仍加金紫光祿大夫,又四年,卒于家。德棻的爵位是步步上升的。貞觀六年(632)賜爵彭陽男,又五年,進爵為子,高宗時,進爵為公。在近半個世紀的仕宦生涯中,他同唐初三位皇帝都有較親密關系?;实坌胖氐聴保粩辔孕奘分厝?,而德棻也殫精極慮,竭誠盡忠。由于令狐一門為關中望族,而李唐皇家也發(fā)跡于關中,故把關中貴族集團作為政權的重要支柱。
令狐德棻的詩詞列表
-
唐代:令狐德棻
高門聊命賞,群英于此遇。放曠山水情,留連文酒趣。
夕煙起林蘭,霜枝殞庭樹。落景雖已傾,歸軒幸能駐。
令狐德棻詩詞名句
詩詞推薦
- 鷓鴣天 秋日黃山寫意:熊東遨
- 寄謝云安知軍王端屯田宋代:趙抃
- 春夜溫故六言二十首宋代:劉克莊
- 客舍寫懷呈王八丈侍郎五首 其四宋代:程俱
- 洗竹宋代:劉敞
- 題幼安濯足圖元代:胡天游
- 方景賢宋景濂夜坐觀吳中雜詩遂及宣和博古圖為賦此元代:吳萊
- 偶成 其三宋代:夏竦
- 贈潘守愚思質昆弟 其四清代:羅有高
- 隱居墓明代:顧璘
- 送周世寧還明代:韓邦靖
- 金城柳宋代:馬之純
- 游思庵宋代:趙蕃
-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因書示郡人唐代:朱慶馀
- 送劉道純宋代:黃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