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從義(1302-1393年),中國元代畫家,道士。字無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金門羽客等。生卒年不詳,活躍于14世紀。貴溪(今屬江西)人。入道教正一教。喜游歷,曾遍游南北名山勝地。工詩文,長于寫隸書、章草。擅山水,師法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等,多畫水墨云山,筆墨蒼潤渾厚。作品多表現(xiàn)真實山水,如武夷、匡廬、恒、岱等名山皆出現(xiàn)于筆下。有《武夷放棹圖》、《山陰云雪圖》、《神岳瓊林圖》等傳世。
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巖修道家之學(xué),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派道士,金月巖去世后,他離開龍虎山游歷 全國各地,往來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作短暫停留,結(jié)交了不少文人、畫家(如黃公望)和達官貴人,并廣覽古代畫家名跡,名臣 危素稱他為“方外之交”,畫家張彥輔曾為之繪《圣井山圖》相贈,在當(dāng)時很有名氣,由于不喜談?wù)摃r事,獨好畫,不久即思南歸,但這次北游使他大開眼界,對他 的畫有很大促進。因而胸有峻厚巍偉之丘壑,筆添蓬勃之生氣。
方從義善畫,尤善山水,又兼工詩文、善古篆、隸書、章草。其畫初師董源、巨 然、米芾,又學(xué)趙孟頫、高克恭之法。他的畫風(fēng)格瀟灑,筆致跌巖,意境蒼茫,無塵俗之氣,以幽為其畫特色。他善畫云山墨戲,筆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閉,塵俗 絕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澗,古樹老屋,野水孤舟,給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壯之感。所作山水超塵絕俗,自由灑脫,筆致跌宕,指撥千鈞,“千態(tài)萬狀,不假 摹擬,渾然天成,而超出乎丹青畦畛之外”。他早年的畫嚴謹,晚年不拘于形,用筆奔放,滿含激情。傳世不多,人以禮求之,始為出其一二。嘗言:“太行、居庸 天下之巖險,其雄杰奇麗,皆古之名畫,余所顧見者今皆見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qū)區(qū)而至也。蓋學(xué)仙之穎然者,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無 形,畫能如是,其至矣乎?”后人認為他的畫略微“外道”,所以盡管其畫格極高,藝術(shù)造詣精深,卻因為過于不重形似,故影響不如黃公望,倪瓚等人。
其代表作《武夷放棹圖》,紙本,墨筆,縱74.4cm,橫27.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畫作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畫中描繪的武夷九曲之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亙百余里,有36峰、37巖,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fēng)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qū)。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與常作的云山不同,以墨筆畫奇峰突出,溪澗幽深。畫面右側(cè)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劃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布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格調(diào)。右首自題“武夷放棹”4字隸書,左面又題云“敬堇愈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幸達之。至正已亥冬,方方壺寓烏石山識”,鈐白文“方壺清隱”一印。《山蔭云雪圖》,立軸,紙本,墨筆。縱62.6厘米,橫25.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繪山峰突起于云間,山腰云靄彌漫,山腳叢樹流泉。畫家以墨染出山石,復(fù)加皴點,留白表示縈繞的云靄和尚未消融的積雪。書法簡逸,屬米氏云山一系。自識“山陰云雪”、“金門羽客方方壺仿高尚書,為芹美學(xué)士作于滄州關(guān)里”。
Copyright ? mingxi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優(yōu)配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書面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復(fù)制信息內(nèi)容、建立鏡像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僅供參考,請以各學(xué)校實際情況為主!內(nèi)容侵權(quán)或錯誤投訴:841539661@qq.com 工信部備案號:浙ICP備200197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