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名校網(wǎng)
名校網(wǎng)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的寫法


富春山居圖介紹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黃公望作。卷,紙本,水墨畫,縱:33公分,橫:636.9公分。

黃公望(1269-1354),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道人,晚號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繼永嘉黃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黃公望子久矣?!币蚨盅伞Ec吳鎮(zhèn)(1280-1354)、倪瓚(1301-1374)、王蒙(1308-1385)合稱為“元四大家”。

至正七年,年歲漸老的黃公望回歸浙江省富陽縣富春鄉(xiāng),同門師弟無用師同往,黃氏為無用師描繪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歷三四年方完成,時黃氏八十二歲,是其傳世最重要的作品。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由六紙接成,長逾六公尺,第一紙前有殘補痕跡。明末曾經(jīng)火厄,斷為兩段,前段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仍沿襲原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山巒起伏,坡陀曲折,江水浩淼,林木疏秀,茅亭房舍,煙波釣艇,筆墨紛披,意境蕭疏幽淡、蒼茫簡遠。

畫卷筆墨堆棧層出,山石勾勒皴染變化多樣。全卷山體從渾圓迫近、層迭后偃,平緩坡岸乃至聳峙山峰,具豐富的山水型態(tài)。此畫卷不僅是富春的隱居景致,更是黃公望探索自然造化后的理想山水形象。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后,歷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chuàng)作這卷山水畫名作,歷時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這卷名畫在此后的數(shù)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歷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轉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

畫的后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后,曾歷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贊,又是題跋又是鈐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跡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的前段(短段)名為“剩山圖”,最后到了畫家吳湖帆的手里。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于是數(shù)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于同意割愛。

2011年5月11日,浙江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啟程離開杭州,這是傳世名畫第一次離開大陸。啟程儀式于當日下午兩點正式開始,杭報在線將現(xiàn)場滾動直播。在進行簡單的裝箱儀式后,它將被裝入特制的文物箱,移交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并被送往北京。出于安全考慮,它何時抵京,藏身于何處等細節(jié),則將被嚴格保密。6月1日,《富春山居圖》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 山水山水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出自元代四大家之首的黃公望,300多年前被燒成兩卷。前段"剩山圖"存于浙江博物館,后段"無用師卷"1948年底被運到臺灣后,一直館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作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留在了杭州。

2010年3月在全國"兩會"中外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談起《富春山居圖》時表示,希望兩幅畫能合成一整幅,并用"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來暗喻兩岸的分合。

在兩岸共同推動下,2011年1月16日兩岸簽署備忘錄,浙江省博物館同意向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富春山居圖》于2011年6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上合璧展出,幾代人為之努力付出的夙愿即將成真。

專人保管專人押運

為了讓《剩山圖》安全抵達臺灣,浙江省博物館為《剩山圖》專門定做了運輸箱,尺寸大小完全量身定做,為了保證運輸安全,箱子上加裝保險鎖,在《剩山圖》裝入后,還要加裝一個安全鎖,貼上封條,由專人保管專人押運。并且,離開杭州后,它何時抵京,藏身于何處等細節(jié),則被嚴格保密。

根據(jù)慣例,浙江省博物館出借《剩山圖》還進行了投保,估價500億元人民幣,并將以15億元投保,保險費用將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支付。由于是赴臺灣的兄弟博物館展出,為了兩岸的互信與團結,調低投保價格至15億元人民幣。"這是無價之寶",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認為投保15億元并不代表《剩山圖》本身的價值,《剩山圖》估價在500億元人民幣以上,它的價值則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浙江省博物館對《剩山圖》的展出提出了極高的條件:要求展柜的溫度控制在20℃至24℃之間,濕度要在58度至63度之間,照度50LUX(照明度的國際單位)。而且運輸途中,也要保證"恒溫恒濕"。

臺北故宮聯(lián)合展出

對于合璧展出,浙江博物館館長陳浩表示,長約0.5米的《剩山圖》和長約6米的《無用師卷》兩張作品,將在臺北故宮現(xiàn)有的一個長達十幾米的恒溫恒濕大通柜中聯(lián)合展出。大通柜中將有高度適宜的斜面展臺擺放作品,方便觀眾參觀。展出的形式,和浙江博物館武林館區(qū)書畫展廳差不多。

在臺北的展覽一直持續(xù)到2011年的9月25日為止。

骨肉分離358年

《富春山居圖》的老家在富陽。元代畫家黃公望79歲時,開始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終日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82歲時,畫作問世。

1650年,《富春山居圖》到了江蘇宜興人吳洪裕手中,視畫如命的他臨終前決定,讓畫陪伴自己而去。侄兒吳靜庵將畫作從大火中救了出來:開頭的一部分被燒毀,剩下部分成了兩段。兩年后,兩部分被分別裝裱,從此骨肉分離358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1)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2)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3)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4)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5)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6)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7)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8)

詞語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