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網

王庭筠


王庭筠的寫法


王庭筠介紹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黃華老人、黃華老子,別號雪溪。遼東(今遼寧營口熊岳)人。出身于書香世家,為左相張浩的外孫,書畫家米芾的外甥,漢朝太原賢士王烈的32世孫。其父王遵古(字仲元)。代表作品:《幽竹枯槎圖》。

王庭筠自幼聰穎,《元氏墓碑》載,六歲同父兄誦書,能通大義,七歲學詩,十一歲賦文做詩,讀書五行俱下,日記五千余言。涿郡才子王修,不隨流俗,很少對人有所贊許,但一見庭筠,便許以國士。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登進士第,官恩州軍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職。王庭筠善詩文,“文采風流,照映一時”。以七言長詩造語奇險見稱,《中州雅府》收其詞作十六首,著有《王翰林文集》40卷、《黃華集》、《藂辨》10卷等。從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進卿,李公度,其薦引者如趙秉文、馮璧、李純甫,皆一時名士,世以知人許之。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召入館閣,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秘書郎張汝方鑒定內府書畫,集所見珍品與當時士大夫家藏前賢墨跡匯刻成《雪溪堂帖》(今已佚)。平日愛天平黃華(今河南林縣)山水,卜居其地近10年,因以自號。晚年起復,泰和元年(1201年)再任翰林修撰。次年去世,章宗有詩追悼。其子王曼慶(一作王萬慶),字禧伯,號澹游,善墨竹、樹石,有父風。仕至行省右司郎中。

王庭筠擅畫山水、枯木竹石,山水師任詢(字君謨),墨竹近似文與可,其書法和枯木竹石學米芾,重視筆墨情趣,不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與黨懷英、趙沨、趙秉文俱以書法成名家(見湯垕《畫鑒》),其畫與詩文緊密結合,發(fā)展了文人畫派,對后世影響甚大。書法宗米芾,行筆疾速,氣韻蕭散,富于變化。明李日華《六硯齋三筆》說:“庭筠書法沉頓雄快,與南宋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諸人不及也?!痹瑱苏f:“黃華老人悉祖寶章,故其大氣超軼抗衡?!睂ζ鋾ㄔu論是很高的。

繪畫傳世作品僅存《幽竹枯槎圖》卷,絹本,墨筆,縱38厘米,橫117厘米,現(xiàn)藏日本京都藤井齊成會。卷后有元明人鮮于樞、趙孟頫、袁桶、湯垕、龔瑜、康里巎巎、班惟志、金應桂、元明善、張寧等名家題跋。本幅前后分鈐趙孟頫、鮮于樞、喬簣成、俞和、梁清標及清乾隆皇帝內府諸收傳印記?!妒汅?續(xù)編?重華宮》著錄。古木竹石是中國文人畫多表現(xiàn)的題材。善作此內容的畫家往往是文學之士,并標榜其多是追求雅逸淡遠,以簡寓繁。早在北宋初,表現(xiàn)寒林就很興盛,常見一些作品中畫寒林一片,枯木蕭瑟,并多見窠石與古木為伴。但到了元代,又加上修竹森林,并多取近景,便成為古木竹石了。這幅畫是這類作品的經典。畫中的柏樹幽竹著墨不多,卻簡練地勾畫出兩者的神貌。全畫取橫式構圖,應當說是取近景的局部,中間畫一棵粗壯的古樹,枯枝上古藤纏繞。一側有一支竹挺拔向上,在畫的頂部散落下一些竹葉;在樹的根部旁邊也有竹叢相擁,形成上下呼應;竹葉結組呈輻射狀,潤如帶雨,與枯樹干逢春所生的團團葉簇相比對,更顯無限生機。筆墨上千濕并用,濃淡相間,盡現(xiàn)墨韻之神奇。樹干的描繪用筆蒼渾老辣,展現(xiàn)出古木飽經風霜依然堅挺的風骨,給人一種歷經滄桑的歲月之美。其境一如杜詩云:“柯如青銅根如鐵,霜皮溜雨四十圍?!本砟┩跬ン抟源笮袝}識曰:“黃華山真隱,一行涉世,便覺俗狀可憎,時拈禿筆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笨梢娮髡咔甯咧尽4祟}識雖是行書,且是承襲米芾變化多端的筆調,但從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書寫心境的平靜,書寫作風嚴謹。首尾布白,行距勻稱。用筆中鋒側鋒并使,點線豐腴厚實,絕少枯筆飛白。雖用米法,卻不怒張飛揚,而是平穩(wěn)勁健中顯示出熟稔的筆路。筆觸過渡自然,細細品讀,耐人尋味。

“王庭筠”分字解釋


詞語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