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名校網(wǎng)
名校網(wǎng)

董源


董源的寫法


董源介紹

董源(漢語拼音:Dong Yuan;?~962),中國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因曾任北苑副使,故后世稱之為“董北苑”。董源事跡無可考。

他不僅以畫山水見長,而且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宋人稱許其大設(shè)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xiàn)江南一帶的自然景色,其特點是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

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云氣滃郁的景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這與荊浩所表現(xiàn)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董源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jié)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shè)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秾古之趣。其傳世作品還有《龍宿郊民圖》等。

董源所創(chuàng)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的追隨,后世遂以“董巨”并稱。在宋代,除米芾、沈括欣賞“董巨”畫派之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元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范,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

米芾曾盛贊其山水曰:“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 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畫史上把董源、范寬、李成,稱為北宋初 年的三大家。

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懂嬭b》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宋人稱許其大設(shè)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chuàng)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xiàn)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xiàn)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的。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于他的荊浩所表現(xiàn)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jié)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shè)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秾古之趣。董源所創(chuàng)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后世遂以董巨并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欣賞董巨畫派之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對董源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范,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鑒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夠產(chǎn)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其傳世作品《瀟湘圖》卷,絹本設(shè)色,縱50.2厘米,橫140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末經(jīng)由河南人袁樞(袁可立子)至滸墅關(guān)寓所隨身珍藏得以躲過兵燹。表現(xiàn)得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云霧暗晦,山水樹石都籠罩于空靈朦朧之中,顯得平淡而幽深,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遠處坡下有張網(wǎng)的漁人和船只。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清淡濕潤,山石用筆點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顯得渾厚滋潤,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蔥蔥俱得以表現(xiàn)。董源的山水畫對后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断纳綀D》卷,絹本,水墨淡設(shè)色,縱49.2厘米,橫313.2厘米,明末經(jīng)袁樞等收藏,現(xiàn)于上海博物館藏。此圖構(gòu)圖從高遠取景,整幅重嵐疊岡,淵渚煙汀,樹木華滋、牛群放牧,一派江南山鄉(xiāng)氣象。畫中樹木、山石,全用墨點簇皴而成,樹木濃重厚實,有蔥郁繁茂之感,山石用雨點皴法,干筆、濕筆、破筆、濃淡相參, 極盡變幻莫測之奇。

《龍宿郊民圖》,絹本,設(shè)色畫,縱156厘米,橫160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家在這件幅闊,近于正方形的立軸上,采用平遠的構(gòu)圖,展現(xiàn)江南一帶平遠曠闊的景觀。此圖設(shè)色作品,墨成之后,先以赭石打底,山腳、石腳所見淺絳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綠罩染,通幅色彩鮮艷、景色富麗。在石青、石綠和赭石等礦物顏料下,可清楚見到水墨的痕跡。畫家以“長披麻”皴描繪土山疏松的質(zhì)理,畫樹干和枝葉則用濃墨勾勒、點染,增加蒼茫渾厚的氣息。豐富的筆觸變化,混合著古雅的設(shè)色,這一類風格,對徽宗畫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顯的影響?!秷D繪寶鑒》記載董源畫:“人物多用青紅衣,人面亦用粉素”,在這幅作品可得到印證。河岸旁,有兩船相連,數(shù)十人連臂作歌舞狀,船頭、岸上數(shù)人擊鼓;山麓間有人家張燈于樹,山舍村屋前見十余人來往,相互作揖,顯示一派升平歡樂、節(jié)慶娛慶的氣氛。人物的活動,與本幅畫題“龍宿郊民”(“籠袖驕民”的諧音)代表承平天子腳下的人民相符合。

“董源”分字解釋


詞語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