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1494-1533),明代中期書法家。本姓章,后嗣王,初字履仁,后改為履吉,號雅宜山人,別署鐵硯齋,書室名采芝堂、石湖草堂、御風亭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代表作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據(jù)《明史·文苑三》記載王寵:“少學于蔡羽,居林屋者三年,既而讀書石湖,由諸生員入國子,僅四十而卒,行楷得晉法,書無所不觀”。王寵工篆刻,善山水、花鳥,其詩文在當時聲譽極高,而尤以書法名噪一時,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王寵行書閑散秀美,小楷樸實古雅,有人將他推為文徵明后第一人。其傳世書跡有臨《黃庭經》、《樂毅論》、《南華真經》、《送陳子齡會試詩》、《游包山集》、《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他是繼文征明之后的又一著名書家,與當時祝允明、文征明齊名,被譽為“吳門三家”。
無論是楷書還是行草,王寵都以晉唐為法。晚明邢侗在《來禽館集》說:“履吉書原自獻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即祝之奇崛,文之和雅,尚難議雁行,矧余子乎!”可見王寵的書法不但取法晉人,而且即便是祝允明、文徵明也尚難與之抗衡。文徵明本人也對王寵也極其推崇,文彭在《王寵真行書十冊》的題跋中稱:“家君(文徵明)每稱述履吉先生翰墨精美,結構圓熟,楷法深得永興遺意,尤為世所推重。予亦最愛之,相乞無已,茲成十冊,乃其生平用意之作。此系雅翁,一時神采,拈毫托素,如漁郎偶入花源,景色殊勝,使之再入,不可復得矣?!?/p>
王寵的小楷取法鐘繇及二王,兼有鐘繇古樸和二王的秀妍,書風趨于端莊古雅,于古雅中見清淡。變體貌修長緊斂之時尚為方整疏朗之新姿,把隸書的視覺造型特征引用到自己的書體之中,同時,變尖露外耀的筆法為圓潤內涵,形成婀娜古雅的自家風貌。其用筆以圓為主,起、行、轉、收嫻熟,運筆精到無率意,筆法中稍帶有隸書的意趣,運筆謀篇要求千變萬化,字勢是平正中見欹側。也就是說,這種字勢,如果把每個字抽出來看,似有重心不穩(wěn)的感覺,然而以整體把握,每字之間的揖讓、大小、收放都能和諧如一?!队伟郊?、《惠山茶會詩詠》、《送陳子齡會試詩》是其小楷代表之作。
王寵的行草書也一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肚ё治摹肥瞧湫胁輹碜髌?,整篇結體平穩(wěn),俯仰欹側變化不大,可以窺見其師承王獻之、虞世南的軌跡。此帖既有魏晉時期王氏父子風華俊麗、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時期虞世南的氣秀色潤、外柔內剛之氣。從用筆方面來看,其行草氣息平和,干凈利落,一絲不茍,筆勢凝重、洗練,筆劃之間很少有連筆牽絲,字字獨立,互不相連。綜觀此書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嚴謹。
明朝初期,臺閣體風靡朝野,小楷書法藝術陷入了低靡的狀態(tài),直到明中葉祝允明、文徵明等形成各自獨特的小楷風格并形成廣泛影響后才逐漸扭轉明朝小楷書壇的現(xiàn)狀。王寵是明中葉書壇的后起之秀,他在深入晉唐的基礎上,在書風上完全拉開與時人距離,適應當時書法審美既要傳統(tǒng)又要出新的要求,受到書壇的普遍重視和好評。王寵個性化書風實是開創(chuàng)明代書風的先河。而王寵最重要的貢獻,是行草書變法,作為明代書法領域中第一個反傳統(tǒng)理法的典范,其迭宕不羈的書風與祝允明的浪漫書風是異曲同工,對晚明書風轉變開啟新的法門。
Copyright ? mingxi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優(yōu)配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復制信息內容、建立鏡像
本網(wǎng)站內容僅供參考,請以各學校實際情況為主!內容侵權或錯誤投訴:841539661@qq.com 工信部備案號:浙ICP備20019715號